李幼蒸先生个人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符号学 >

论坛:多元化vs统一化?

时间:2012-11-30 11:57来源:未知 作者:李幼蒸
中国符号学论坛该如何推进? 李幼蒸 1. 方向:多元化,还是统一化? 让我们大家都先搞清楚一个实践符号学问题:学术组织和学术实践,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是用学术来追求学会组织的发达,还是用学会来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学会是学术实践的工具呢,还是

 

        “中国符号学论坛”该如何推进?

                                  李幼蒸

 

1.   方向:多元化,还是统一化?

让我们大家都先搞清楚一个“实践符号学”问题:学术组织和学术实践,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是用学术来追求学会组织的“发达”,还是用学会来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学会是学术实践的工具呢,还是搞学术是为了“壮大学会”?我在南京大会发言中对西方同行提出的一个最关键问题就是:警惕商业社会制度性格局对符号学的目标、方式和价值的操纵!其实这是商业化大潮向人文学界深度渗透的结果。于是人们不再关心学会的质量,而转为关心学会的“势力营建”本身。学术也就有蜕化为争权夺利工具之虞。九十年代起,国际符号学学会经历过长达十年的盲目追逐“扩大影响”的时期。学会领导人所思所想都是如何“扩大地盘”。结果如何?学会的学术质量每况愈下,严肃学者对于参加学会遂失去了兴趣。试问:如果1988年时中国真地成立了全国符号学学会,又与那时的国际学会挂上了钩,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

 

三十年来,我本人一直接触国际符号学学会事务,深知其中利弊,因为,不分中外,专业学会活动家们总是对膨胀学会势力比对提升(自己和集体)学术质量更有兴趣:利用人性向慕名利的特点,对之加以综合利用,以达变相“扩权”的目的。(名利权三事为学术真理追求之大敌,所谓“阳明学”就是对着这个“事儿”来的,尽管历史上阳明学本身往往也成为追求名利权的隐蔽的另类工具!{对此,符号学意识形态分析方法最可对之进行有效揭示})

 

如果未来中国符号学学会成立,而在“与国际接轨”(此一口号往往成为全球化时代追求名利权的新名堂)后,形成了一个“借学术搞学会”目的的庞大学会组织,那会怎么样?到了那时,严肃符号学学者一定谁也不稀罕再加入符号学学会了。(事实是:“巴黎五巨头”谁也不参加国际符号学学会!)

 

“中国符号学”之所以成为一个学术理念目标的名称,就是要首先搞清楚学术组织和学术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学者不认真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学术实质提升问题,而是一味热衷于“组织建设本身”,他们的实用主义符号学目的,就和“中国符号学”的远大目标,没有共同之处了。我们今天都处在符号学学术的起始水平上,但我们应该朝向于理念的高度,不仅是为我们自己,更是为民族学术发展的未来。所以,学者治学的动机方向最为重要,学术技能问题倒尚在其次了。

 

为什么会有一个“中国符号学论坛”?就是为了临时性弥补欠缺跨学科学术协调机构的现实条件。没有跨学科,就没有符号学。为什么要和西方学者争论:符号学究竟应该成为一个新型“单一学科”还是应该用其指一种跨学科的普遍方法论倾向之概称?我们的目的在于强调跨学科的正确运作方向问题。而为了推进跨学科学术对话,首先就要处理好学际间、学人间的平等互尊的关系。在此跨学科对话平台上,当然不能搞任何单学科“以我为主”的局面。在此,就出现了一个人际关系的“技术性方面”:姿态问题?参与论坛组织工作的人,不能在此类单纯的学术对话工作中搞变相的“置入性行销”。

 

我们现在组织中国符号学论坛有什么问题吗?根本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有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为人民服务”?如果我们都不愿意,那就可以解散论坛了。论坛是为那些诚心打算通过跨学科对话来扩大自己符号学见识和帮助同好提高的学者学生们准备的。“论坛”一定要以真实治学动机和目的来平实地办会,杜绝目前一些“办会假大空”风习,以期通过最少财务负担,朴素办会。相信论坛参加者会以不同于参加他会的风格与会,即不讲求吃喝玩乐,不搞“形象工程”。许多国际学术大会都是自费与会的,因为举办方只是为大家提供场地服务而已,而参会是我们自身利益所需,当然是我们自己的事。有什么理由要主办方“好好招待”你呢?希求好好招待、甚至于期待给予“特殊礼遇”才肯参加的人,与论坛的精神就背道而驰了。

 

2.   应该怎么办?

中国符号学事业绝对不能按照“大一统”方式来进行。大一统,就是想以学术为名,追求组织势力膨胀之实。南京大会后,个人和集体都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提升学术的问题。学术提升,最终是一个落实在个人学术实践上的事,不是落实在组织膨胀上的事(组织膨胀是形象工程。目的在于标榜“政绩”,以收实惠)。促进符号学学术应该是体现在各单位、各计划、各中心、各学会的成百上千大小符号学研究集体间的,而不是实现于个别学术领域学会的统一化的活动规模上的。学术组织活动只是对于学术成果的检验和交流,而不是成果的“制造本身”。这样,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学学会:文学,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等数十种。每一个学会都因自身学科重点的不同,而在符号学项目布局上彼此不同。因此一个学会,虽然叫符号学的学会,其内容和方向与其他学科的符号学活动不会一样,因此不能用一个“公共名称:符号学”就把凡是也用此名称的其他个人的和集体的符号学活动都“统起来”,而此“统一”的根据其实主要不过是主事方比较有钱有人而已。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本来事情很简单:任何单位或领域都应该同时既发展自身特有的符号学活动,又参加超越本领域的跨学科活动。任何单位应该有两套平行的活动,为什么非要“合二为一”?有力量搞符号学活动的,应该既主持本领域的,又主持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的。为什么以学会、中心、研究所名义组织“跨学科学术活动”不适当?因为这三者都是学术方向和内容上有学科专业限定性的。这样的符号学会议的跨学科性本身是“有限”跨学科。而我们的论坛是全方位的,是“无限”跨学科,所以二者的“学术功能”不同。如果以行政单位来组织,那就表示主办方在学术方向上是中立的,因此在长远学术大方向上是开放的。这是其一。另外,其中没有制造“学会间、学人间等级关系游戏”的因素在。为什么台湾早就在搞符号学,至今就是弄不到一起?原因之一就在于“谁也不想让谁‘压自己一头’”。

 

我们这样论述,是从中国符号学的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的。而实际上,主办方在正确区分本系统学会活动和全国性跨学科活动方面没有任何实行上的困难。当然,任何单学科、单领域的符号学活动也都完全可以并应当多方面动员、吸引他学科学人参加。但是这一情况与“中国符号学论坛”的全方位跨学科活动,在目的和功能上大不一样。(请区分学术活动的现状和学术活动的将来,我们的当前行事方式绝对不能损及将来的发展前景;也就是目前的全面性跨学科学术活动的规模虽小,而其未来的目标甚大,而现在是为未来服务的!“现在”搞歪了,“未来”就一定跟着歪下去)任何学术领域的符号学活动都应该包含这两部分:(1)本学科、本领域、本学会自身的跨学科活动和(2)论坛的朝向全方位发展的中国人文科学全局的跨学科活动。如果前者正好承办了后者的活动时,那也仍然要区分这二者在名义上的不同。(例如:省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不是一种活动,而当某省代办全国运动会时,不仅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把“全国的”说成是“本省的”吧?)

 

3.   小结

自考虑第二届论坛问题以来,曾经多次向各方面联系与征求意见。趁此机会让我对许多来信告知意见的同仁表示感谢!这些意见让我进一步了解了问题所在:我们毕竟是在中国一个新阶段正在开始的时刻筹办此百年来学界的首创活动的:作为真正的人文学术跨学科聚会的第二届论坛。南京首届会议是趁国际大会之便,不少论坛参加者是冲着国际大会去的,所以还不能以其考验中国符号学的跨学科活动目前有没有条件进行。也就是:是否有足够多的符号学学者学生愿意自发参加只和本国人(但多为他学科的学人)在一起的、用中文发表论文和意见的跨学科会议?对此,我们毕竟不能准确掌握其可能性。如果“论坛”理念难以实施,那就只好继续在各不同领域内维持目前的活动方式了。不过,即使如此,也不希望任何单学科、单领域的符号学组织,硬要把此片面组织起来的符号学学术组织及活动自行宣传成是“代表”全国学界的。二十多年来,我在参与国内外符号学组织活动的经验中,一直要劝告、劝阻一些国内单学科符号学组织领导人,不要在国际场合自行“代表”一个尚未存在的“中国符号学学会”。而且,我的确不大理解为什么一些学者老是对此类本质上是“弄虚作假”之事乐此不疲?因为这样虚假的代表性将实质上妨碍、甚至于“颠覆”中国符号学的健康发展。不能沿着真正科学方向发展的符号学,就只能成为没有什么价值的文字游戏了。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符号学演变如此,那时谁还会关注什么“符号学活动”呢?

4.   要点

中国符号学论坛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如何促进外语界符号学者和文史哲艺专业理论学者之间的积极合作和对话。前者的国外理论知识和后者的常规专业知识应该展开全面的互助互动。两类知识都是“中国符号学”的科学构成所必需者,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够形成有价值的中国符号学事业。外语界符号学(1)自然尽可以去扩大、强化自身的符号学组织和活动,文史哲艺(2)也应该大力促进自身的学术组织和活动。此外,二者还应该共同组成“中国符号学”界(3),以共同承担一个前沿性、实验性的民族学术思想革新的大任务。这里牵扯到三件事,不是一件事。任何单学科单位组织者都应当将二者分头推进,而非将二者“合为一体”。

 

我在此就不衍伸另一更深刻的“吊诡”问题了:如欠缺深入的常规专业知识,一切西学的“空头理论家”们(远不限于符号学西学)就只能靠“复述西学话语”(尽管是“大师话语”)度日而易于成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各路“专家”了[一些老外行家一眼就可以看透你,并了解到,这类中国学者是最好“合作”的,因为他们一定要高抬老外才能有利于自己在国内的地位]。(对此我在他处已经谈的太多了,那是针对百年“西学东渐”以来文科“崇洋媚外”制度的各种副作用而言的。再者,“崇洋媚外”其实根本与老外没关系,而是一些中国人自己要通过“抬洋压中”以图利自己而已。)

 

最后,再提醒一下:希望大家随时、积极、主动、公开表达自己的相关意见(在任何网站、微博,特别是在川大符号学网站和“中国思想”网站。同时请随时利用此群发集体地址将意见发给论坛成员。论坛通信机制是属于每一个成员的)。这是“论坛”的另一项设定的内容:在网路交换学术意见。虽然自建立至今,大家还非常不习惯于“公开”提出各种批判性意见。而学术界没有相互批评是不可能前进的。

(2012-11-30)

 

(责任编辑:李幼蒸)
------分隔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