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蒸先生个人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符号学 >

致“中国符号学论坛”同仁公开信(附“论坛”代表新名单)

时间:2011-11-28 09:26来源:未知 作者:李幼蒸
中国符号学论坛同仁: 大家好!现在由于偶然地机缘又有一些单位代表陆续参加了我们的论坛。我们表示热烈欢迎。论坛的意义不同于今日到处存在的各种学会的意义。理由很简单。各学会大多数都是单学科的或大学科内跨小学科的。而符号学,特别是国际符号学学会,

 

 

         

 

中国符号学论坛同仁:

 

大家好!现在由于偶然地机缘又有一些单位代表陆续参加了我们的论坛。我们表示热烈欢迎。“论坛”的意义不同于今日到处存在的各种学会的意义。理由很简单。各学会大多数都是单学科的或大学科内跨小学科的。而“符号学”,特别是“国际符号学学会”,原则上是真正跨学科的。现代符号学的发展,根本上就是现代自然、社会、人文几十个学科间互动的产物,而不是什么“记号思想史直线发展而来的结果”,也不可能是按照任何哲学、科学的单一流派组织发展形成的。(今日西方“符号学界”则仍然充满着这类违反跨学科原则的符号学流派,硬要把符号学变成某哲学或某科学或文学理论的“附庸”,并因此彼此对立和互不合作,我们不要受这种负面倾向影响)如果从跨文化角度看,则“跨学科趋向”将又要“加倍”扩大。所以,我们中国符号学家,总体而言,一方面要参加西方的跨学科符号学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参加非西方的跨文化符号学活动,其跨学科实践的任务,就比西方主流符号学还要繁重。这就是中国符号学的发展必需走跨学科方向的主要理由之一。同时,这就进一步落实了所谓“符号学”就相当于跨学科理论互动活动的内涵。

 

迄今为止,中国现有的几个符号学学会组织,基本上都是单学科的。当然人们可以仅只在单学科内部进行跨学科实践。但是明年南京大会的全方位跨学科活动,要求我们大大超越原先的单学科内部的有限跨学科研究规模而勇于参加到真正的跨学科实践中去。在此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为什么要组织和参加中国符号学论坛。如果一方面,原则上,我们参加了跨学科论坛,另一方面,仍然留恋着自己熟悉的单学科学会的活动范围和方式,并只关注在国际大会场合展现本身的单学科符号学成果,就有些“理论难以结合实际”了。为什么?此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可能还不明确为什么要参加跨学科符号学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学术会议?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当作是展现个人与单位“学术成就”并获得“国际承认”的机会。虽然,在西方也一样。(比如,这次西方学者来,大多数人都是要来介绍自己的学术成就的。)但是对于中国符号学学者来说,我们这次的主要目的并非意在借机“宣扬”我们的符号学成就。如果那样想,我们就难以最好地利用此机会来提升自己和学界的学术水平。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只有愿意学习、喜欢学习、勇于学习的人,才能最好地利用此次国际场合获得最大的利益。理由又是非常简单的。还不只是说问题在于,我们对现当代西方主流符号学理论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因此需要强化学习;而是我们的符号学事业的本质就是要求朝向促进学科活动的新知新学大方向的:因此跨学科就内在地“含蕴着”向若干其他相邻学科“学习”的原则。不实行“持续性”、“终身性”学习,我们如何能够有效参与“跨学科”呢?因此,如果我们迄今为止只是在一个学科内取得了学术成就,那就还有一个“继续向他学科学习”的新任务。谁有意愿从事符号学,谁就有意愿向其他学科学习!谁也就不会对于和其他学科同仁交流感到不适应。如果我们为了简便而倾向于在单学科内选择国外某种现有的“单学科符号学流派”作为我们的研究领域,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符号学研究方向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则会因此而错过了增加各种真正有价值的符号学知识的机会。结果必然是对自己不利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确有价值的学识,而不是为了与同行争议彼此“符号学名份”之高低。

 

因此,我们组织论坛的根本理由就是:促进跨学科对话!参加符号学活动,根本上就是要有“走出本学科”的决心和意愿;就是有和其他学科进行合作与对话的意愿。同时,此一精神原则的更深的涵义是:要领悟符号学和中国符号学的深远目标,从而认识到参加符号学活动的科学性意义和伦理性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再一次问:归根结蒂为什么我们非要促进人文科学的跨学科互动呢?今日人类人文科学理论极其混乱并处于严重“瓶颈”时期,其克服和发展正有待于人文科学在两百年的专科深化后的横向沟通,而此一横向沟通的内容今日又必须包括非西方、特别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跨文化学术内容。我们都是这一历史上重大学术方向大转折实验的参与者。人类不可能仅只靠科技工商或超越性信仰来设定其生存方式,而另一方面人文科学如果不首先自行革新,也是没有能力承担此历史性重任的。就此远大崇高目标而言,任何领域的专家都同时又是“终生学习者”。我们要强调中华人文传统中的厚积薄发原则而避免陷入商业化时代的轻扬浅露。刚刚结束的余姚王阳明研讨会所应该宣扬的,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这一最高精神境界:即在一切意义上的“认真态度”。我们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符号学精神”,难道不正应该是当前发扬阳明精神的最佳场地之一吗?必须得先有“致良知”意志,之后才可能有真正的“人文理论化”!

 

“论坛”参加者被称作是本单位的“代表”,其意思是:其主要职能是动员本单位师生参加符号学学术活动,特别是参加国际大会和中国论坛的活动,并相应地组织本单位有兴趣的师生进行跨学科的符号学对话。不过,应当看到,由于各地都是按照学科分划进行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大家始终习惯于在本学科内部进行学术活动。希望论坛的成立能够激发大家开展跨学科对话的兴趣和机会。同时,我们的跨学科相互学习的原则,也是正好符合老师们的职能要求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带动学生参加学习。学生的职能就是学习,参加跨学科活动自然为他们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良好机会。按此意义,我们作为单位代表的工作,即直接推动同学们参加“论坛”活动。不言而喻,“论坛”如果成功召开,其意义和规模都将远远大于单学科学会的活动。这样的全方位跨学科活动,在两岸四地还属首创,自然带有明显的尝试性或实验性。因此我们大家也都是此中国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实验者。“论坛”的尝试最终能否成功,根本上取决于大家是否采取了上述治学心态。显然,在我们这个全球功利主义化和名利主义化的世界上,此一态度正是与此“唯物质主义”潮流“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才称其为具有着深厚的伦理学意涵。

 

无论是“中国论坛”还是“国际大会”,当然都是大家自身的事情,组织者和主办方,只不过是给大家提供服务和方便而已。为此希望大家能够更主动地关心论坛和大会的准备工作,并及早准备注册和提交论文(如果打算参加讨论的话)。

 

预祝国际大会和中国论坛明年能够顺利成功举行!

 

李幼蒸   20111127

(国际符号学学会委员会亚洲区负责人

及“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和“首届中国符号学论坛”筹备会顾问)

 

                         ~~~~~~~~~~~~~~~

 

                中国符号学论坛发起人代表名单

         (名单排列大致按加入先后为序,至201111月底止)

 

1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符号学研究所(“论坛”首届召集单位)

;张杰(所长,外语学院院长,教授,国际符号学学会执行理事,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第11届国际符号学大会筹备会主席);辛斌(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

2.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胡壮麟(会长;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

3  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蔡曙山(主任 ;国际符号学学会执行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逻辑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4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逻辑室;邹崇理( 主任及研究员,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 及秘书长 ;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 主任

5.天津外国语大学; 王铭玉(副校长,《外语学刊》主编,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会副主任委员。)

6.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黄华新(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哲学系教授)

7 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徐亮(副所长,中文系教授)

8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和传播学研究所;李岩(系主任,副所长,教授)

9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施旭(主任,外语学院教授)

10.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赵毅衡(所长,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符号与传媒》期刊主编)

11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 ;王宁(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

12 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黄玉顺(研究院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

13 《电影艺术》杂志社;吴冠平(《电影艺术》编辑部主编)

14 上海大学影视批评中心及影视学院影视艺术系;曲春景(中心主任,系主任,教授)

15 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王鸿生(系主任,教授)

16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朱国华(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

17 南开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李玉平(主任,副教授)

18 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汉学研究中心(Centre d'Etudes Chinoises, INALCO, Paris);王伦跃(主任,教授)

19 台湾符号学学会(台湾注册);龚鹏程(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文化资源中心主任,前台湾佛光大学校长)

20 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李幼蒸(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第11届国际符号学大会筹备会顾问)

2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 卢德平 (执行副院长,教授)

22 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赵宪章(所长,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汪正龙(副所长,教授)

23.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王杰(院长,教授)

24 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刘纪蕙(教授,前所长,前辅仁大学英文系主任,前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

25 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宋文里(教授,台湾清华大学荣休教授,前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前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

26 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宁镇疆(副主任、教授)

27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吴锐(研究员,《中国古典学》丛书主编)

28.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顾嘉祖(副会长, 中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南京师大国际符号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英文期刊《中国符号学研究》前执行主编).

29.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学系; 张智庭〔译著笔名“怀宇”〕(教授,前系副主任)。

30.台湾大学外文系;蔡秀枝(教授,前《中外文学》总编辑,《美国符号学学会会刊》“中国符号学专刊”〔V231-4〕客座主编)

31. 香港岭南大学英文系;丁尔苏(教授,前系主任,中国语言与符号学学会首届副会长,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常务理事)

32.西南大学外语学院;文旭(院长,教授)

33.天津外国语大学;卢德平(教授)

34.台湾世新广播电视电影学系;齐隆壬(副教授)

35.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周靖波(馆长,教授)

36.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唐小林(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37.上海大学哲学系;沈海燕(教授)

38.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堂家(教授)

39.兰州大学文学院;程金城(院长,教授)

40.兰州大学文学院;张进(副院长,教授)

41.台湾佛光大学;李纪祥(院长,历史学系教授,台湾中国历史学学会理事长)

42.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曹进(院长,甘肃省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大学外语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李幼蒸)
------分隔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