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学知行方略图
(学术大事记序稿)
近日网载,哈佛大学又在继续消减30项人文科系;同一倾向正发生于全球各地。今日所谓人文科学已完全成为职场工具与渠道,人文学者作为职业人身份随之而定。我在英文近著中指出,此一情况实乃今日科技工商至上文明发展之必然后果。这就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环境(一个物质全方位压制精神的时代)。从遍布各地的学职一体的人文学界看,不同的社会环境(尽管种族相同)仍有不同的经营人文学术之生态,尽管彼此使用着相同的语言和资料,但各自对其人文学术的“经营法”可大不相同。此一学术社会学的“用法”,才是决定着学术社群间不同治学方式与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学术生态或者千差万别,但其间仍然存在的统一性是功利主义。决定着此学术身份功利主义统一性的则是全球化时代共同遵行着的科技工商唯物质主义大方向,以及普适存在的以学求利人生观。从学术社群整体来看,学术生态因受到学术市场化辖制而日渐萎缩,其作为学术商品的价值自然会不断降低,因而才出现了所谓的人文科学危机。此危机情态,表面上固为职场危机,本质上则是人类文明演化中的精神文化之危机及其载体人文科学之危机。这也正是我本人此生赶上的一次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人类全盘“物化”的危机。
我在行将九十之际回顾平生学术实践,意识到自己的治学方向始终处于各类体制之外,也即职场之外,因此个人观点并未受到时代学术市场化规律制约,也就未受制于职场内竞争求利规则。这样一种处于体制外却可关注体制内的学术实践之个体际遇,乃缘于纯粹历史之偶然。如果我没有1977年后那5年的特殊开放期间所获得的大陆组织内的“加持”,就不会有其后自己在世界上认识西学和反思国学的条件和能力。此一历史的反讽,使我得以有幸占据一独立的视角,去客观地观察和领悟人类精神文明面临的空前挑战。我在此“学行大事记”文稿中概略描述自己一生学行过程时,动机与目的自然与任何体制内-职场内之常规不同;即我不追求职场成功和学场名利;也没有一个争取社群认可的期盼;相反,我所追求的仅只是:坚守知行方向正确性,以及将此个人努力经验录存于世而已。在此意义上,我的治学观遂使我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目标的内在性基于我自己。简言之,态度和方向的正确性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具体成绩),即为最终之标准。此言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引自《论语》中的“射喻”:重要的不是穿透的力度大小,而是射的之准确性本身(“学为己”之深意亦在此)。这样的以认知为目的的人生观和治学观(“朝闻道”),自然也就异于今日遍布全球人文学界的以学求利世界观。
以下概述的毕生学行图式,相当于一套学术实践方略,虽然不合于今日功利主义时代的治学观,却合乎仁学伦理学原则。大家注意到没有:《论语》中的大多数(具有人本主义永恒性的)伦理指令句,都是与全球化科技工商时代的文化与学术原则相抵忤的,却奇特地与现代人文科学理念充分一致。此种历史理念与当前现实的张力关系,岂非反映着今日人类精神文明危机中最突出的特征。现将此一知行方略图先行发网,权作为陈述九十年来一以贯之学行轨迹的(解释学的)支架。
1977年之前(前半生):求真至上
动机:追求对人生与社会真实之认知 目的:不断增加对现实与理论的认知能力 方法:独立研读:哲学,文学,历史,外语 态度:脱离社会,独善其身
1977之后(后半生):求真至上
目标:1. 研习人类现代人文科学整体概貌及理论前沿 2. 根据“古今中外”思想汇通原则,推进国学现代化研究 3. 将中华仁学与现代人本主义伦理学汇通 4. 在AI时代,朝向人类新人文科学建设
方法:1. 按照跨学科方向探讨人文科学理论 2. 不受国际职场既定学术框架和国际权威规范之限制与支配
态度:1. 按照近现代“政教分离”精神,区分“政治/宗教/学术”三大不同的认知 与实践的范畴 2. 按照历史符号学认识论,区分“广义物质史”与“狭义精神史”两大平行 展开的历史轨道 3. 按照以上二者,区隔科技工商物财价值观与精神文化价值观
动机:求真至上, 理性第一
【李幼蒸, 旧金山湾区,2024-12-31】 仁学知行方略图
(学术大事记序稿)
近日网载,哈佛大学又在继续消减30项人文科系;同一倾向正发生于全球各地。今日所谓人文科学已完全成为职场工具与渠道,人文学者作为职业人身份随之而定。我在英文近著中指出,此一情况实乃今日科技工商至上文明发展之必然后果。这就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环境(一个物质全方位压制精神的时代)。从遍布各地的学职一体的人文学界看,不同的社会环境(尽管种族相同)仍有不同的经营人文学术之生态,尽管彼此使用着相同的语言和资料,但各自对其人文学术的“经营法”可大不相同。此一学术社会学的“用法”,才是决定着学术社群间不同治学方式与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学术生态或者千差万别,但其间仍然存在的统一性是功利主义。决定着此学术身份功利主义统一性的则是全球化时代共同遵行着的科技工商唯物质主义大方向,以及普适存在的以学求利人生观。从学术社群整体来看,学术生态因受到学术市场化辖制而日渐萎缩,其作为学术商品的价值自然会不断降低,因而才出现了所谓的人文科学危机。此危机情态,表面上固为职场危机,本质上则是人类文明演化中的精神文化之危机及其载体人文科学之危机。这也正是我本人此生赶上的一次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人类全盘“物化”的危机。
我在行将九十之际回顾平生学术实践,意识到自己的治学方向始终处于各类体制之外,也即职场之外,因此个人观点并未受到时代学术市场化规律制约,也就未受制于职场内竞争求利规则。这样一种处于体制外却可关注体制内的学术实践之个体际遇,乃缘于纯粹历史之偶然。如果我没有1977年后那5年的特殊开放期间所获得的大陆组织内的“加持”,就不会有其后自己在世界上认识西学和反思国学的条件和能力。此一历史的反讽,使我得以有幸占据一独立的视角,去客观地观察和领悟人类精神文明面临的空前挑战。我在此“学行大事记”文稿中概略描述自己一生学行过程时,动机与目的自然与任何体制内-职场内之常规不同;即我不追求职场成功和学场名利;也没有一个争取社群认可的期盼;相反,我所追求的仅只是:坚守知行方向正确性,以及将此个人努力经验录存于世而已。在此意义上,我的治学观遂使我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目标的内在性基于我自己。简言之,态度和方向的正确性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具体成绩),即为最终之标准。此言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引自《论语》中的“射喻”:重要的不是穿透的力度大小,而是射的之准确性本身(“学为己”之深意亦在此)。这样的以认知为目的的人生观和治学观(“朝闻道”),自然也就异于今日遍布全球人文学界的以学求利世界观。
以下概述的毕生学行图式,相当于一套学术实践方略,虽然不合于今日功利主义时代的治学观,却合乎仁学伦理学原则。大家注意到没有:《论语》中的大多数(具有人本主义永恒性的)伦理指令句,都是与全球化科技工商时代的文化与学术原则相抵忤的,却奇特地与现代人文科学理念充分一致。此种历史理念与当前现实的张力关系,岂非反映着今日人类精神文明危机中最突出的特征。现将此一知行方略图先行发网,权作为陈述九十年来一以贯之学行轨迹的(解释学的)支架。
1977年之前(前半生):求真至上
动机:追求对人生与社会真实之认知 目的:不断增加对现实与理论的认知能力 方法:独立研读:哲学,文学,历史,外语 态度:脱离社会,独善其身
1977之后(后半生):求真至上
目标:1. 研习人类现代人文科学整体概貌及理论前沿 2. 根据“古今中外”思想汇通原则,推进国学现代化研究 3. 将中华仁学与现代人本主义伦理学汇通 4. 在AI时代,朝向人类新人文科学建设
方法:1. 按照跨学科方向探讨人文科学理论 2. 不受国际职场既定学术框架和国际权威规范之限制与支配
态度:1. 按照近现代“政教分离”精神,区分“政治/宗教/学术”三大不同的认知 与实践的范畴 2. 按照历史符号学认识论,区分“广义物质史”与“狭义精神史”两大平行 展开的历史轨道 3. 按照以上二者,区隔科技工商物财价值观与精神文化价值观
动机:求真至上, 理性第一
【李幼蒸, 旧金山湾区,2024-12-31】 仁学知行方略图
(学术大事记序稿)
近日网载,哈佛大学又在继续消减30项人文科系;同一倾向正发生于全球各地。今日所谓人文科学已完全成为职场工具与渠道,人文学者作为职业人身份随之而定。我在英文近著中指出,此一情况实乃今日科技工商至上文明发展之必然后果。这就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环境(一个物质全方位压制精神的时代)。从遍布各地的学职一体的人文学界看,不同的社会环境(尽管种族相同)仍有不同的经营人文学术之生态,尽管彼此使用着相同的语言和资料,但各自对其人文学术的“经营法”可大不相同。此一学术社会学的“用法”,才是决定着学术社群间不同治学方式与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学术生态或者千差万别,但其间仍然存在的统一性是功利主义。决定着此学术身份功利主义统一性的则是全球化时代共同遵行着的科技工商唯物质主义大方向,以及普适存在的以学求利人生观。从学术社群整体来看,学术生态因受到学术市场化辖制而日渐萎缩,其作为学术商品的价值自然会不断降低,因而才出现了所谓的人文科学危机。此危机情态,表面上固为职场危机,本质上则是人类文明演化中的精神文化之危机及其载体人文科学之危机。这也正是我本人此生赶上的一次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人类全盘“物化”的危机。
我在行将九十之际回顾平生学术实践,意识到自己的治学方向始终处于各类体制之外,也即职场之外,因此个人观点并未受到时代学术市场化规律制约,也就未受制于职场内竞争求利规则。这样一种处于体制外却可关注体制内的学术实践之个体际遇,乃缘于纯粹历史之偶然。如果我没有1977年后那5年的特殊开放期间所获得的大陆组织内的“加持”,就不会有其后自己在世界上认识西学和反思国学的条件和能力。此一历史的反讽,使我得以有幸占据一独立的视角,去客观地观察和领悟人类精神文明面临的空前挑战。我在此“学行大事记”文稿中概略描述自己一生学行过程时,动机与目的自然与任何体制内-职场内之常规不同;即我不追求职场成功和学场名利;也没有一个争取社群认可的期盼;相反,我所追求的仅只是:坚守知行方向正确性,以及将此个人努力经验录存于世而已。在此意义上,我的治学观遂使我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目标的内在性基于我自己。简言之,态度和方向的正确性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具体成绩),即为最终之标准。此言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引自《论语》中的“射喻”:重要的不是穿透的力度大小,而是射的之准确性本身(“学为己”之深意亦在此)。这样的以认知为目的的人生观和治学观(“朝闻道”),自然也就异于今日遍布全球人文学界的以学求利世界观。
以下概述的毕生学行图式,相当于一套学术实践方略,虽然不合于今日功利主义时代的治学观,却合乎仁学伦理学原则。大家注意到没有:《论语》中的大多数(具有人本主义永恒性的)伦理指令句,都是与全球化科技工商时代的文化与学术原则相抵忤的,却奇特地与现代人文科学理念充分一致。此种历史理念与当前现实的张力关系,岂非反映着今日人类精神文明危机中最突出的特征。现将此一知行方略图先行发网,权作为陈述九十年来一以贯之学行轨迹的(解释学的)支架。
1977年之前(前半生):求真至上
动机:追求对人生与社会真实之认知 目的:不断增加对现实与理论的认知能力 方法:独立研读:哲学,文学,历史,外语 态度:脱离社会,独善其身
1977之后(后半生):求真至上
目标:1. 研习人类现代人文科学整体概貌及理论前沿 2. 根据“古今中外”思想汇通原则,推进国学现代化研究 3. 将中华仁学与现代人本主义伦理学汇通 4. 在AI时代,朝向人类新人文科学建设
方法:1. 按照跨学科方向探讨人文科学理论 2. 不受国际职场既定学术框架和国际权威规范之限制与支配
态度:1. 按照近现代“政教分离”精神,区分“政治/宗教/学术”三大不同的认知 与实践的范畴 2. 按照历史符号学认识论,区分“广义物质史”与“狭义精神史”两大平行 展开的历史轨道 3. 按照以上二者,区隔科技工商物财价值观与精神文化价值观
动机:求真至上, 理性第一
【李幼蒸, 旧金山湾区,2024-12-31】 仁学知行方略图
(学术大事记序稿)
近日网载,哈佛大学又在继续消减30项人文科系;同一倾向正发生于全球各地。今日所谓人文科学已完全成为职场工具与渠道,人文学者作为职业人身份随之而定。我在英文近著中指出,此一情况实乃今日科技工商至上文明发展之必然后果。这就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环境(一个物质全方位压制精神的时代)。从遍布各地的学职一体的人文学界看,不同的社会环境(尽管种族相同)仍有不同的经营人文学术之生态,尽管彼此使用着相同的语言和资料,但各自对其人文学术的“经营法”可大不相同。此一学术社会学的“用法”,才是决定着学术社群间不同治学方式与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学术生态或者千差万别,但其间仍然存在的统一性是功利主义。决定着此学术身份功利主义统一性的则是全球化时代共同遵行着的科技工商唯物质主义大方向,以及普适存在的以学求利人生观。从学术社群整体来看,学术生态因受到学术市场化辖制而日渐萎缩,其作为学术商品的价值自然会不断降低,因而才出现了所谓的人文科学危机。此危机情态,表面上固为职场危机,本质上则是人类文明演化中的精神文化之危机及其载体人文科学之危机。这也正是我本人此生赶上的一次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人类全盘“物化”的危机。
我在行将九十之际回顾平生学术实践,意识到自己的治学方向始终处于各类体制之外,也即职场之外,因此个人观点并未受到时代学术市场化规律制约,也就未受制于职场内竞争求利规则。这样一种处于体制外却可关注体制内的学术实践之个体际遇,乃缘于纯粹历史之偶然。如果我没有1977年后那5年的特殊开放期间所获得的大陆组织内的“加持”,就不会有其后自己在世界上认识西学和反思国学的条件和能力。此一历史的反讽,使我得以有幸占据一独立的视角,去客观地观察和领悟人类精神文明面临的空前挑战。我在此“学行大事记”文稿中概略描述自己一生学行过程时,动机与目的自然与任何体制内-职场内之常规不同;即我不追求职场成功和学场名利;也没有一个争取社群认可的期盼;相反,我所追求的仅只是:坚守知行方向正确性,以及将此个人努力经验录存于世而已。在此意义上,我的治学观遂使我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目标的内在性基于我自己。简言之,态度和方向的正确性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具体成绩),即为最终之标准。此言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引自《论语》中的“射喻”:重要的不是穿透的力度大小,而是射的之准确性本身(“学为己”之深意亦在此)。这样的以认知为目的的人生观和治学观(“朝闻道”),自然也就异于今日遍布全球人文学界的以学求利世界观。
以下概述的毕生学行图式,相当于一套学术实践方略,虽然不合于今日功利主义时代的治学观,却合乎仁学伦理学原则。大家注意到没有:《论语》中的大多数(具有人本主义永恒性的)伦理指令句,都是与全球化科技工商时代的文化与学术原则相抵忤的,却奇特地与现代人文科学理念充分一致。此种历史理念与当前现实的张力关系,岂非反映着今日人类精神文明危机中最突出的特征。现将此一知行方略图先行发网,权作为陈述九十年来一以贯之学行轨迹的(解释学的)支架。
1977年之前(前半生):求真至上
动机:追求对人生与社会真实之认知 目的:不断增加对现实与理论的认知能力 方法:独立研读:哲学,文学,历史,外语 态度:脱离社会,独善其身
1977之后(后半生):求真至上
目标:1. 研习人类现代人文科学整体概貌及理论前沿 2. 根据“古今中外”思想汇通原则,推进国学现代化研究 3. 将中华仁学与现代人本主义伦理学汇通 4. 在AI时代,朝向人类新人文科学建设
方法:1. 按照跨学科方向探讨人文科学理论 2. 不受国际职场既定学术框架和国际权威规范之限制与支配
态度:1. 按照近现代“政教分离”精神,区分“政治/宗教/学术”三大不同的认知 与实践的范畴 2. 按照历史符号学认识论,区分“广义物质史”与“狭义精神史”两大平行 展开的历史轨道 3. 按照以上二者,区隔科技工商物财价值观与精神文化价值观
动机:求真至上, 理性第一
【李幼蒸, 旧金山湾区,2024-12-31】 仁学知行方略图
(学术大事记序稿)
近日网载,哈佛大学又在继续消减30项人文科系;同一倾向正发生于全球各地。今日所谓人文科学已完全成为职场工具与渠道,人文学者作为职业人身份随之而定。我在英文近著中指出,此一情况实乃今日科技工商至上文明发展之必然后果。这就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环境(一个物质全方位压制精神的时代)。从遍布各地的学职一体的人文学界看,不同的社会环境(尽管种族相同)仍有不同的经营人文学术之生态,尽管彼此使用着相同的语言和资料,但各自对其人文学术的“经营法”可大不相同。此一学术社会学的“用法”,才是决定着学术社群间不同治学方式与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学术生态或者千差万别,但其间仍然存在的统一性是功利主义。决定着此学术身份功利主义统一性的则是全球化时代共同遵行着的科技工商唯物质主义大方向,以及普适存在的以学求利人生观。从学术社群整体来看,学术生态因受到学术市场化辖制而日渐萎缩,其作为学术商品的价值自然会不断降低,因而才出现了所谓的人文科学危机。此危机情态,表面上固为职场危机,本质上则是人类文明演化中的精神文化之危机及其载体人文科学之危机。这也正是我本人此生赶上的一次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人类全盘“物化”的危机。
我在行将九十之际回顾平生学术实践,意识到自己的治学方向始终处于各类体制之外,也即职场之外,因此个人观点并未受到时代学术市场化规律制约,也就未受制于职场内竞争求利规则。这样一种处于体制外却可关注体制内的学术实践之个体际遇,乃缘于纯粹历史之偶然。如果我没有1977年后那5年的特殊开放期间所获得的大陆组织内的“加持”,就不会有其后自己在世界上认识西学和反思国学的条件和能力。此一历史的反讽,使我得以有幸占据一独立的视角,去客观地观察和领悟人类精神文明面临的空前挑战。我在此“学行大事记”文稿中概略描述自己一生学行过程时,动机与目的自然与任何体制内-职场内之常规不同;即我不追求职场成功和学场名利;也没有一个争取社群认可的期盼;相反,我所追求的仅只是:坚守知行方向正确性,以及将此个人努力经验录存于世而已。在此意义上,我的治学观遂使我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目标的内在性基于我自己。简言之,态度和方向的正确性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具体成绩),即为最终之标准。此言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引自《论语》中的“射喻”:重要的不是穿透的力度大小,而是射的之准确性本身(“学为己”之深意亦在此)。这样的以认知为目的的人生观和治学观(“朝闻道”),自然也就异于今日遍布全球人文学界的以学求利世界观。
以下概述的毕生学行图式,相当于一套学术实践方略,虽然不合于今日功利主义时代的治学观,却合乎仁学伦理学原则。大家注意到没有:《论语》中的大多数(具有人本主义永恒性的)伦理指令句,都是与全球化科技工商时代的文化与学术原则相抵忤的,却奇特地与现代人文科学理念充分一致。此种历史理念与当前现实的张力关系,岂非反映着今日人类精神文明危机中最突出的特征。现将此一知行方略图先行发网,权作为陈述九十年来一以贯之学行轨迹的(解释学的)支架。
1977年之前(前半生):求真至上
动机:追求对人生与社会真实之认知 目的:不断增加对现实与理论的认知能力 方法:独立研读:哲学,文学,历史,外语 态度:脱离社会,独善其身
1977之后(后半生):求真至上
目标:1. 研习人类现代人文科学整体概貌及理论前沿 2. 根据“古今中外”思想汇通原则,推进国学现代化研究 3. 将中华仁学与现代人本主义伦理学汇通 4. 在AI时代,朝向人类新人文科学建设
方法:1. 按照跨学科方向探讨人文科学理论 2. 不受国际职场既定学术框架和国际权威规范之限制与支配
态度:1. 按照近现代“政教分离”精神,区分“政治/宗教/学术”三大不同的认知 与实践的范畴 2. 按照历史符号学认识论,区分“广义物质史”与“狭义精神史”两大平行 展开的历史轨道 3. 按照以上二者,区隔科技工商物财价值观与精神文化价值观
动机:求真至上, 理性第一
【李幼蒸, 旧金山湾区,2024-12-31】 仁学知行方略图
(学术大事记序稿)
近日网载,哈佛大学又在继续消减30项人文科系;同一倾向正发生于全球各地。今日所谓人文科学已完全成为职场工具与渠道,人文学者作为职业人身份随之而定。我在英文近著中指出,此一情况实乃今日科技工商至上文明发展之必然后果。这就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环境(一个物质全方位压制精神的时代)。从遍布各地的学职一体的人文学界看,不同的社会环境(尽管种族相同)仍有不同的经营人文学术之生态,尽管彼此使用着相同的语言和资料,但各自对其人文学术的“经营法”可大不相同。此一学术社会学的“用法”,才是决定着学术社群间不同治学方式与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学术生态或者千差万别,但其间仍然存在的统一性是功利主义。决定着此学术身份功利主义统一性的则是全球化时代共同遵行着的科技工商唯物质主义大方向,以及普适存在的以学求利人生观。从学术社群整体来看,学术生态因受到学术市场化辖制而日渐萎缩,其作为学术商品的价值自然会不断降低,因而才出现了所谓的人文科学危机。此危机情态,表面上固为职场危机,本质上则是人类文明演化中的精神文化之危机及其载体人文科学之危机。这也正是我本人此生赶上的一次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人类全盘“物化”的危机。
我在行将九十之际回顾平生学术实践,意识到自己的治学方向始终处于各类体制之外,也即职场之外,因此个人观点并未受到时代学术市场化规律制约,也就未受制于职场内竞争求利规则。这样一种处于体制外却可关注体制内的学术实践之个体际遇,乃缘于纯粹历史之偶然。如果我没有1977年后那5年的特殊开放期间所获得的大陆组织内的“加持”,就不会有其后自己在世界上认识西学和反思国学的条件和能力。此一历史的反讽,使我得以有幸占据一独立的视角,去客观地观察和领悟人类精神文明面临的空前挑战。我在此“学行大事记”文稿中概略描述自己一生学行过程时,动机与目的自然与任何体制内-职场内之常规不同;即我不追求职场成功和学场名利;也没有一个争取社群认可的期盼;相反,我所追求的仅只是:坚守知行方向正确性,以及将此个人努力经验录存于世而已。在此意义上,我的治学观遂使我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目标的内在性基于我自己。简言之,态度和方向的正确性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具体成绩),即为最终之标准。此言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引自《论语》中的“射喻”:重要的不是穿透的力度大小,而是射的之准确性本身(“学为己”之深意亦在此)。这样的以认知为目的的人生观和治学观(“朝闻道”),自然也就异于今日遍布全球人文学界的以学求利世界观。
以下概述的毕生学行图式,相当于一套学术实践方略,虽然不合于今日功利主义时代的治学观,却合乎仁学伦理学原则。大家注意到没有:《论语》中的大多数(具有人本主义永恒性的)伦理指令句,都是与全球化科技工商时代的文化与学术原则相抵忤的,却奇特地与现代人文科学理念充分一致。此种历史理念与当前现实的张力关系,岂非反映着今日人类精神文明危机中最突出的特征。现将此一知行方略图先行发网,权作为陈述九十年来一以贯之学行轨迹的(解释学的)支架。
1977年之前(前半生):求真至上
动机:追求对人生与社会真实之认知 目的:不断增加对现实与理论的认知能力 方法:独立研读:哲学,文学,历史,外语 态度:脱离社会,独善其身
1977之后(后半生):求真至上
目标:1. 研习人类现代人文科学整体概貌及理论前沿 2. 根据“古今中外”思想汇通原则,推进国学现代化研究 3. 将中华仁学与现代人本主义伦理学汇通 4. 在AI时代,朝向人类新人文科学建设
方法:1. 按照跨学科方向探讨人文科学理论 2. 不受国际职场既定学术框架和国际权威规范之限制与支配
态度:1. 按照近现代“政教分离”精神,区分“政治/宗教/学术”三大不同的认知 与实践的范畴 2. 按照历史符号学认识论,区分“广义物质史”与“狭义精神史”两大平行 展开的历史轨道 3. 按照以上二者,区隔科技工商物财价值观与精神文化价值观
动机:求真至上, 理性第一
【李幼蒸, 旧金山湾区,2024-12-31】 (责任编辑:李幼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