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小记 再谈王学(实践心学)与胡学(逻辑心学)之现实关联性
【作者更正:几天前发出的三篇文章中发现了几处文字错漏,部分更正如下:1} “著名哲学翻译家”,后应加“马元德先生”,他是60年代完成的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译者和台版克拉克夫斯基《马克思主义主流卷一》译者。2} “马克思的‘何为人’大哉问”句中的“为”应为“谓”,即“何谓人?”】
本文简目:
今年5月中旬在德国乡间适巧同时间处理了胡塞尔《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译文疑问表和初拟了赣州阳明学会议论文稿,田间散步时遂常常思及二者之现实关联性究竟何在?理论上的关联,无可非议,但此相互过于遥远(对象层次,思考风格,史地距离等之间)的对比方为何不时突现于前,促动“跨学科、跨文化式的”思考?作为西人和西方现象学家中几乎唯一一位“阳明心学解者”的瑞士耿宁,虽然却可深切“感悟”到二者之间(均以意识作为对象)的某种可交流性,却似乎根本未曾观察体悟到其现实意义为何?关于本人对胡塞尔学的立场,在8卷本的每部前言后记中译者均表达了不同于西方专家的批评性意见(感谢编辑部不为国内外学界等级权势陋规所限,给与我了批评性解读的自由)。但是,几年来本人随处经常将阳明学插入“胡学解释学”,是否在遥远未来的胡王学比较研究展望之外,不断预先提示阳明心学的“相关性”有着激发现实性理解的急迫性呢?于是在几天前传发了相关哲学翻译反思文后,在此略微补叙若干未尽之言,以为补充。
那么,阳明心学的时代性学术思考启迪性中有哪一些值得我们迫切反思的呢?
【以上赘补数语,以志夏初德国乡间散步时关于“心学”时代意义之再思考。2019-9-12 中秋节前夕于旧金山湾区】
2. 本书内容简介
现象学的基本课题是意识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与“外物”存在于四维空间中不同,“意识”(或内意识)仅只“存在”于时间维中。时间遂成为意识的唯一“本体论基础”,意识与时间的相关关系自然成为现象学的中心主题之一。本书为胡塞尔毕生有关时间研究的三部书稿中的第二部,完成于1917-1918年,直到本世纪初才编辑出版。(第一部是1905-1911年间完成的“内时间意识分析”,第三部研究完成于1930-1934年间,尚待编成出版。)本书稿是在其前“内时间意识分析”基础上(以及在《观念1》之后)所完成的,被视为三部时间研究书稿中较为成熟者。胡塞尔称此书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前的时间研究和意识研究如属于其现象学研究的静态分析阶段,本书所开始的新方向时间研究则属于其现象学的动态分析阶段。胡塞尔将意识分为三个层次:1.被体验的对象层(超越性客体层或意向性内容层),2.意向性体验层(其对象为前一层),以及3.“绝对意识流层”(此一基础意识层不仅以第二层为对象,而且具有构成时间意识的功能)。这三个意识层次与时间性的关联各不相同。本书突出的成就之一为对时间先验性构成理解之深化;随之完成了在意识性的“(过去)回忆、(目前)现在、(未来)预测”三者与非意识性的“持存、当下、预存”三者之间的区分。因此意识的内容不仅存于多个时间层次中,而且存于动态性的时间流中。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时间意识基本概念;“原初意识过程”和“内时间对象”;“内容”与“统握”(对象被主体把握的方式)的关联性;质素的时间性与自我的时间性;以及各种个别性事例的时间分析;“再忆”与动态发生学现象学等。胡塞尔的内意识时间研究为其在奥古斯丁、布伦塔诺等时间分析方向上的最新科学性发展,其分析的精细性可谓迄今无出其右者。但因内意识时间现象极其抽象和复杂,胡塞尔的时间思考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尝试性与艰困性,作为其思考轨迹的论述话语也就不免过于抽象与晦涩。中译本根据本著作集的统一词汇系统进行迻译,以期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中译本行文增加可读性。
3。作者今年五月中下旬旅欧期间所摄若干照片
德国五月田野
德国乡间散步小路
作者平生首次与犬通行
十七八世纪德法哲学图书
十八世纪古书房,乡间屋舍内楼上唯一有wi-fi设置处
西班牙塔里发古城街巷,作者寓居于次数日
塔里发附近的罗马帝国建筑遗迹
摩洛哥丹吉尔古城堡
丹吉尔摩洛哥王宫
丹吉尔老城旧街巷
西班牙阿拉伯时代名城马拉加,其后建立的教堂 (责任编辑:李幼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