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须再次重申:此一议题的重要性,是指我们对议题呈现方式本身的重要性,却并不是指可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方案。对于人文学者,要务在于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设定问题的表述方式。然后据此准备相应的知识步骤。永远要记住孔子所说的“学与思”的互动关系,思,一定要辅以学。思想过程永远得是与研读过程“齐飞”。所以,我们既不可让海内外排斥知识研习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污染我们的智力,也不应该让任何一种所谓不同于大陆旧时期理论话语的低层海外华裔学术话语廉价地充作替代品!他们根本欠缺足够的现代思维手段处理此复杂的思与学、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实际上,新时期30年以来,大陆获得了百年来最好的研究人文科学理论的客观条件,而且各处出现了新一代热衷于理论探讨的青年学人,包括越来越多的青年女学人。记得1982年在多伦多国际符号学夏季研究班上我首次注意到有这么多欧美女学生对理论思维如此关心(特别是对于福科和艾柯的讲演),这在大陆当时还是难以想象的。而最近的观察和经历让我看到了中国大陆的“女理论家们”也已到处在涌现了。我还得指出,一般而言,大陆青年一代的人文理论热情似乎远比港台青年要强烈。尽管我们处于人文学术发展问题重重的过渡时期,我却再次感觉到中国人文学界存在着一种令人鼓舞的(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这就是青年一代的知识热情和理论热情!究竟是因为地大物博才得以使得中华文化传统不致被商业化大潮所完全吞没,还是反映着中国具有更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呢?海外华人地区,其所谓中华文化传承,所指的主要是物质性文化而已,他们哪里还有什么高级人文思想热情。“美国梦”和“恭喜发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口头禅,年薪和身价,这就是广大青年所关心者。难怪比尔·盖兹的形像已经统一了全世界的“理想偶像”。当此之时,我反而在大陆青年学人一代中再次感觉到了某种“纯洁的理论渴望”。这就是思想源泉,这就是精神土壤!它深深地、默默地植根于几千年的仁学传统中。如果在古代它主要体现于诗词曲赋之中,如今它主要体现于学术理论追求的冲动之中,从而表现出了一种中华文明的真正博大精深,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雄心和精神眼界。然而,当然也要看到,任何文化热情都须要切实的实践渠道。为此,青年一代人文学者首须勇于追求知识,敢于将精神热情转化为日常的艰苦学习。为了有效的学习自强,当然先得知道自身实际的学术条件和现状。于是,我就在本文集涉及的不同课题中和从不同的角度上,坦率指出现实中的人文学术发展中的问题之所在。如果不能认真地面对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实际问题,不能认真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理论热情就难以最终成长为理论果实。我愿在此进一步强调,中国人文学术未来的发展,绝不可能由任何来自海外的学术思想方式加以直接指导;任何海外优秀学术思想资源,必须经过中国学区内部的创造性消化和改进才可以成为中土积极的精神及学术力量。
最后,我还想提及一桩私人的小小体察:70后、80后一代的青年人文学者似乎对我这样的独立学人表示出了更友好的态度,这和我在20世纪80年代与直接来自文革时期的当时青年学人的“不睦关系”似乎形成了对比。为什么?也许因为后者当时更关心个人的成功因此视我为竞争对手,而前者今日能够更关心个人的知识进步吧。我愿把此体察也视作时代学界进步的一个表徵(这当然不是指我个人的感受本身,这是不重要的,而是指从此个人感受中所反映出来的新一代集体行为倾向本身)。让我把这本文集就奉献给中国的青年一代人文学者吧。
这本集子当然也是对不久前访问重庆大学及重庆大学出版社的一个纪念。首先要对陈晓阳副总编的接待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陈进与李金正两位青年编辑还曾带我游览了古镇磁器口,登山俯瞰了嘉陵江色。最后更要感谢陈进、小兵夫妇在四川大学陪伴我参加了几次学术和聚会活动,两天来的多次交谈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了青年一代学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李幼蒸,2011年3月9日于旧金山湾区
~~~~~~~~~~~~~~
目 录
序言 学术理念与现实语境 上编 符号学与仁学
A.中国符号学和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 ◎现代西方理论在中国六朝古都——2012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的历史意义 ◎中国符号学的“身份”、任务和潜力 ◎写在2008“南京国际文化符号学研讨会”召开之前 ◎除夕感言:谈“中国符号学论坛”的意义 ◎仁学和符号学的历史交迂——论东方智慧和西方理论的辩证互动 (责任编辑:李幼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