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蒸先生个人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符号学 >

论坛网站开通及国际圆桌会议说明

时间:2013-09-01 22:37来源:未知 作者:李幼蒸
有关符号学论坛网站开通和国际大会圆桌会议问题的说明 大家好! 论坛网站即将开通运作,网站的域名是 www.chinasemioforum.com 。现在将有关事项仍然由我本人先报告如下。希望随着大家(特别是协调小组和顾问小组成员)逐渐熟悉网站并通过网站交流增加了集体

有关符号学论坛网站开通和国际大会圆桌会议问题的说明

 

大家好!

论坛网站即将开通运作,网站的域名是www.chinasemioforum.com。现在将有关事项仍然由我本人先报告如下。希望随着大家(特别是协调小组和顾问小组成员)逐渐熟悉网站并通过网站交流增加了集体意识后,论坛能够渐渐“激活”其功能,然后形成一个较有效的、较‘正规的’进行组织、联系、公布讯息的有效方式。

 

1.    新成员及新工作小组成员

新参加的成员有:

陈声柏   哲学和宗教学    兰州哲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基督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韩思艺   哲学和宗教学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默瀚,戏剧理论,影视批评,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因对原荐举信答复较晚而后来才表示接受的顾问小组成员有:

 

(法)王伦跃(Wang Lunyue,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汉学研究中心(Centre d'Etudes Chinoises, INALCO, Paris)主任,教授)

谢扬举(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环境哲学和比较哲学中心主任,陕西省老子思想研究会会长)

 

自从将召集人小组改为协调小组后,增加成员较多,前已告,稍候请再见网站。推举顾问的标准是成员间专业平衡,业界代表性以及其本人的论坛积极性。有些主要专业和单位没有协调小组成员或顾问代表,或许主要因为被荐举人没有意愿担任或拒绝答复之故。

 

非常遗憾的是,本论坛原先来自贵州师大文学院的4位成员以及此次参加贵阳会议的4位贵大文学院的年轻老师都不再参加本论坛了。我们仍然在此再次感谢他们为第二届论坛会议所提供的方便和友好的招待。我们欢迎他们中间对于国学符号学和中国文学符号学有兴趣者,将来重新参加论坛。

 

按照贵阳会议上的意见,一般参加会议者,除另作声明不参加者外,均认为是同意参加论坛。原在贵阳会议议程表上的计划参加者而未到会者,就不将其自动纳入论坛成员名单了。

 

2.    论坛网站功能

我们用网站作为一种“虚体中心”或虚体学术组织者的想法,纯粹属于实验阶段,其未来功效首先取决于论坛成员积极参与论坛事务的意愿。在贵阳会议上很多与会者表达了这样的意愿:除了下届会议主办方的筹办活动外,论坛应该设法形成一个某方面类似于“学会”这样的长期性的“组织平台”。但是鉴于论坛的形成方式本来就是“非正式、非全面性的”,只是依赖一次次会议筹办才形成的,所以显然不可能成为一个类似于学会的组织。一年来我们也广泛地讨论过能否成立类似于“书院”式的组织,但是二者的功能毕竟不一样,也难以尝试。于是在下届苏州会议筹办伊始,我曾与负责人及若干召集人讨论过,是否可以先通过网站的建立形成这样一个“虚体的”常设论坛,使其超越个别研讨会筹办这样有限的目的。我本人多次与苏州负责人问询意愿:是否有兴趣在承担下届会议筹办外,主动接过一个维持长期论坛网站的额外任务?虽然苏州成员和许多他地的成员一样都有这样的一般愿望,但一涉及到实际,就难以真正推动了。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在职人员,本身工作繁忙,不可能有时间和意愿承担体制外的这一任务。实际情况比此更为复杂,按照过去3年论坛存在的经验看,成员具有的初步关注论坛的兴趣远远达不到积极介入论坛事务的程度。简言之,不仅极少有成员主动公开建言和倡议,甚至于极少有成员对于论坛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公开回应。其原因除前述者外,主要在于符号学的跨学科性与大家的单学科本位性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性。

 

因此,实际来看,尽管会议上讨论热烈,但落实起来难上加难。在此情况下,我们设想了这样一个意在长期性维持的论坛网站,其意义、方式、成立条件不久前已告。此网站,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虚体中心”,让我们期待它可发挥与前述设想中建立的长期论坛实体同样的功能,这就是:除组织研讨会外,还可成为达到真正集思广益目的的讨论平台,即成为大家发表相关学术意见的平台,希望通过更频繁积极的交流可以拓广论坛的功能,如:组织“假期讲研班”(国外说的“学术夏令营”等),举办“论坛全会”之外的地域性、专业性研讨会,在网上论坛进行古今中外的学术策略性意见交流,以及其他项目。论坛网站的目的并非类似于一个“符号学网上平台”。我们已经有好几个这样的网站,如川大的,它们已经可以充分提供符号学作品的网上发表机会。中国符号学论坛网站则完全是为了履行论坛特定目的而设:即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学术及意见的平等交流。

 

如果大家今后对于论坛的积极性始终不能提高以至于网站“形同虚设”,那怎么办?没有关系,我们不会“损失”什么,不过是和此前一样而已,就让论坛这样在互联网上存在着,占有一个“中国符号学论坛”的名目。因为它是开放的,演变的,朝向未来的,也许将来一批新人出现后会继续我们今日初步设想的论坛任务,甚至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可行的创新交流形式?论坛至少将是一个不定期研讨会的组织者,但网站论坛的出现,有利于使其内容不限于此,至少希望年轻人勇于在网站平台上发表意见和建言(不少青年人私下里表达过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都不习惯于公开表达。我希望论坛网站的出现可以刺激大家渐渐习惯于公开发表意见,不要有太多顾虑)。我们这样的论坛处境证明,中国的符号学事业还不成熟。如果大家只是由于有了“学会”的体制内名义才有兴趣参加符号学集体活动,那就证明我们不是在关心符号学本身,而只不过是在关心如何通过符号学“名堂”增附自身的体制内资源而已。如果这样的话,论坛日后消失了倒也无所谓了。未来可能出现的“中国符号学学会”如果像现在常见的那种借学术活动某学者利益的形态,就不会有任何学术上的重要性了。我们不应该期待那样的官僚主义学会形式的出现,而今日的“论坛”也是考验和锻炼中国人文学者增强“为学术而学术”的科学动机的机会,其目的是提供不同学科学人间的学术对话,以最终有助于提升参加者个人的学术水平。论坛是“学习论坛”,是为了激发参加者的治学积极性而设的;是为确实有志于新知新学者而设的。

 

3.    论坛网站的暂行运作方式

首先,网站的作用取决于大家的创造性使用。网站提供了一个电子平台,这就给赋有创意和积极性的成员以在网站上公开发表意见和倡议的机会,所以网站的功能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变动性的。目前可以设想的作用简述如下:

A.        有兴趣和条件举办论坛会议的单位,可以主动发文介绍承办方的设想和愿望;

B.        欢迎任何个别的或若干联合的单位在“论坛”的名义下组织各种相关学术活动,并在网站上发表信息;

C.         发表特别与“符号学”和“中国符号学论坛”建设有关的论文,以促进大家关于什么是“符号学”和“中国符号学”的共识;

D.        发表任何学术性意见、建议、批评。这些意见性、创意性文字可长期存留于网站,作为“论坛”成长过程中的部分记录,以供后人参考;

E.         发表论坛的常规的(即第三届、第四届等)和非常规的(临时性安排的或地域性的)学术会议与活动的消息

 

此外,欢迎大家提出论坛可能组织的其他学术活动项目。

所有上述类型的讯息、文章、批评和意见,均可发至论坛邮箱,网站管理员会将其上贴网站相关栏目。(与符号学学术无关的文字恕不上贴)

 

4.    由于论坛的组织松散性,工作小组(协调和顾问)成员的任务内容也是尝试性的,不是硬性规定的。我们仍然在协调小组内设立了两位“负责人”,他们分别担任着索菲亚圆桌会议筹办和苏州第三届论坛会议筹办的工作。希望两位负责人主动联系大家进行各种相关问题讨论,并最好发布于网上供全体成员了解。任何协调小组和顾问小组成员都欢迎个别的或集体的在网上发表建言和意见。当然,我们希望,大家每个人都有许多其他学术团体关系,但在论坛内部活动中,希望大家尊重不同成员的学科专业背景,不至于以自己的专业“为主”企图变相“凌驾”于其他成员或学科之上。无论协调小组还是顾问小组,都是临时想到的可略微增强论坛效率的尝试,以促进论坛功能的发挥。但随着事态的演变我们日后随时可以改变论坛运作形式。论坛网站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论坛成员和其他符号学爱好者可以主动上网发表意见和宣布相关学术活动信息。

 

5.    关于国际会议上的中国圆桌会议组织问题

上次发布相关消息前后,对于圆桌会议提议的性质和方式,一些人有所误解,现再解释一下。论坛不是一个正规机构,没有资格“派出”代表团。“圆桌会议”是国际会议上任何个人、若干人或单位集体进行组织的大会之中的分组会。我作为国际会议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当然希望有较多的中国学者学生参加保加利亚此次大会,但是由于经济及各种条件限制自然不可能期待有多少人会前往参加。我本人自1996年墨西哥大会以来一直独立地或与国内单位合作地或协助国内单位独立地组织过多次这样的“中国符号学圆桌会议”。目的是为国内有意参加会议者提供参加国际会议的方便,特别是考虑到一些人的外语口口语能力有限难以参加外国人组织的分组会。最近两次国际大会(芬兰和西班牙)上都是由南师大外院组织的圆桌会议,他们的外语条件强,并且有财务条件参会。如果由他们照例组织一个中国符号学圆桌会议,那么任何中国参会者如果不方便独立参加大会其他节目者,就可以参加他们的圆桌会议。但是这一次与往年不同,是在南京大会之后到国外参会,大家知道,在南京大会前后我们在国内外曾经大力宣传中国符号学活动发展的国内外重要性:不仅是对于推动中国学术而且对于激励国际符号学日渐疲软的趋势来说都是重要的。另一方面,我还考虑到,我们是否应该从国内外学术“战略层次上”考虑,哪怕是在象征性的层面上于国际场合“显示”我们的潜力,至少是显示我们的决心?为此,仅仅像往年那样随便组织一个圆桌会议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借助南京大会的“余势”,在国际场合表现出较往年更成功的学术成果。如果这样,就最好不限于由外语界和逻辑学界(这两个领域以往参会者最多)学人参加。首先,应该考虑未来“中国符号学”的第一重要领域“国学”是否能够参加。我曾多次设法邀请儒学界的黄玉顺先生(并期待由其带头吸引儒学界学者参加)参加国际性符号学会议而遗憾多次均为其谢绝;这次我又联系龚鹏程先生,龚先生马上答应参加。之后我仔细问询了苏州两位老师的参会的可能性,如果他们能够参加,作为下届论坛主办方,就可以考虑以其为主组织圆桌会议,以在名目上显示我们“论坛”的参与性,因为那时的论坛形式仍然是以下届会议承办方为基础的。他们的答复是均不拟参加。我也问过几位较接近的朋友(特别是影视界朋友),多数人还意见未定。与此同时,国际学会会长来函希望我们能够尽早组织参会,以支持索菲亚大会的顺利召开。在通盘考虑之后,特别在南师大张杰先生再次肯定他们一定积极参加并希望我本人能够与他们一同参会之后,我开始想到一个既照顾到实际条件又照顾到‘象征性表现’的办法:由我本人和南师大具体组织此圆桌会议,而鼓励大家参加。分组会‘组织者’只是会议的几十个分组会的主持者而已。由于中国符号学圆桌会议的参加者不会多,我们其实并不能真地期待在国际大会上有什么突出表现。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对此“情景”(局势)加以一番创造呢?即,我们是否可来一个“一鱼二吃”:在索菲亚无非是组织一个常规圆桌会议(虽然我希望能够组织一套有质量的“国学符号学”论文,以显示中国学术史的丰富潜力。但是如何解决发言者语言问题以及内容与国外理论的可交流性问题,对此并无把握,而不过是泛泛地等待着未来如何在圆桌会议筹备过程中发现可能的机会),而我们可以将此圆桌会议的筹备活动本身在国内“放大”,一方面借机为论坛鼓舞士气(2014年我们论坛还是有活动的),另一方面我们在此过程中设法增加论坛成员的间接参与度,例如,通过网站活动,进一步推动跨学科符号学思考和讨论?为此,国内筹备会活动将可作为论坛活动的一部分,借以扩大跨学科交流。这样就有了在南京师大组织的圆桌会议基础上扩大跨学科参与的想法,为此想到了除筹备会主席(主任)必然由筹备会承担单位担任外,再邀请两位其他单位的人担任“副召集人”,以代表筹备会的多元性。我于是考虑到,除继续依赖南师大的优秀外语人才担任实际执行(秘书长)外,可由龚鹏程代表国学和由赵毅衡代表比较文学担任副召集人(副主席)的可能性,我和胡壮麟先生可以顾问名义参加筹备会(把一个国际圆桌会议“加强”为、“丰富”为论坛首先在国内进行学术创新实践的机会)。不意,此一建议马上遭到两位的先后的谢绝,遂改以将两位同样安排进顾问小组,以期能继续相对地显示筹备会的多专业代表性。同时,重要的是,这个圆桌会议,对内对外将都以“中国符号学论坛”(CSF)名义“出征”。南师大外院同意这样的安排,就是由一个外语界单位愿意在此场合“代表”我们跨学科的论坛出席国际活动,从论坛的跨学科实践层次上看,此一筹备会的构成本身就是体现论坛精神的一项进展。龚先生和赵先生如分别代表中西学和两岸学,张、赵、龚这样的“三驾马车”将是一个相当可行的学术代表性组合,因为今日之势参加国际会议的当然会以外语界为主,可是我们仍然要趁此机会扩大国内学人的参与性。赵先生长于英语,以前对我说过愿意参加国际会议,今日川大符号学团体最为活跃,所以我没有料到他会拒绝。他拒绝后曾经马上推荐该团体其他领导作为副主席,考虑到此一替代建议仍可代表该团体,我同意后改为由龚先生和川大老师共同担任副主席。但也出乎意料的是,龚先生得悉这样的安排后也马上拒绝了,说如果当顾问就很好。我于是一方面将赵、龚两人都改为担任顾问(同时告知,这些名目都是我们在国内组织相应活动时自行构想的形式,不仅与国际大会本身并无关系而且在国内学界也不具有任何实质荣誉性,但可反映我们论坛内部的跨学科合作的“活跃度”。此外,国际大会上没有人会关注谁是分组会的主持人,因为谁都有条件自动申报分组会)。在此情况下,我也突然意识到,自己未生活在国内,也许这样的企图“扩大代表性”的安排并不恰当,于是马上将此“副主席”项目暂时停止,觉得不应该因为这样的一种形式上的不恰当构想(如果国内老师把此处的“副主席”名衔当做某种“荣誉或身份标志”,那么选谁不选谁,不论是被推举的还是未被推举的,都会从各自立场有不同的意见,这就反而会引生成员间的不快了。那样岂非事与愿违?这样还不如不设这么多附加名衔,但如这样又如何表达代表的多元性呢?看来我们的“论坛活动”还需考虑国内学界生态的特殊性)而影响了作为论坛活动的圆桌会议的顺利安排。在此前后征求意见和发布消息过程中,由于都是我一个人联系和操作,不免会因一时资讯不全而发生前后讯息公布中的变化(在联系和征求意见过程中,有些人的答复口气如不明显我的判断就可能错误,只能发现后改正,如果人们对此种联系中难免发生的偏差而过于“敏感”或“不快”,那是完全不必要的。)。但相信论坛同仁不会因此而计较任何所谓“声誉增损”的问题吧?这又不是单位机构的行为,而是我们论坛的尝试性安排,在发生误会后调整就是。何况,我们还并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此圆桌会议呢,有兴趣参加者应该想到的是自己如何积极准备论文,并感谢南师大外院为我们提供的这样一个参加大会的机会(我一再说,任何人都欢迎单独参加大会,而一些口语不够好的人恐怕是需要有这样一个中国人组织的圆桌会议的)。总而言之,圆桌会议是一个参会者如何努力准备个人论文的问题,不是一个在其中计较个人(本来也并不存在的)名衔的问题。承担一个名衔,所应该想到的也只应该是如何名实相副地履行自己为大家服务的义务问题。实际上,我们也要等到索菲亚今年9月的另一个大会结束后公布2014国际大会通的正式通告时,才能够进一步判断大会的背景和中国论坛的因应方策。

 

论坛的维持如此困难,主要原因是跨学科学术目标大多数属于体制外构想,而大家都存在于体制内。我们这样依靠体制内勉强开了两次会,这次第三次也仍然属于尝试性的。我们大家对此要有耐心。另一方面,有这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认为跨学科的论坛具有存在的必要性,而且最好论坛组织能够某种程度上摆脱一次次对具体单位的依赖性。二者之间显然是冲突的。现在我们仍然属于尝试性的独立性论坛网站,能够存在多久,日后是否能够具有“生产力”,完全取决于大家(特别是中青年学人)的积极参与。我希望,它至少可以部分地起到我们大家期待的那种长期性的、不依存于会议承办方单位条件的论坛功能。同时。论坛网站肯定有助于未来会议筹办工作的展开。

 

今后任何论坛新参加者和打算退出者只要向网站邮箱来函声明即可。

等到论坛网站正式开通后,网站除在互联网上宣布外,还将直接从论坛邮箱向大家发出讯息。

 

祝愿成功!

 

李幼蒸  2013,8,31

(责任编辑:李幼蒸)
------分隔线----------------------------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