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符号学:国际大会,中国论坛,个人感言 李幼蒸 网刊个人感言
人类文明历史,就是科学理性发 展史,科学理性体现为知识与思想的理论化形成。自然科学是科学理性最健全的体践形态之一,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则有相对不同的理性形态。理论的具体形态必 然因时因地不同而变化更新。今日我们理解“苟日新,日日新”,就必然是指科学理论形态的不断“与时俱进”。但是“专业理性”的弊端是,其理性化效力限于本 业,“科学专家”在他业领域往往弱化或失去理性,这就是为什么专业科学越发展,社会迷信反而越昌盛的理由之一。所以,自然科学不能取代社会科学,社会科学 也不能取代人文科学(胡适西化初起一代,对此基本不懂;所以今日要人们倒退到80年前胡适思想时代,不知是何意思?)。而人文科学各科的学术理性发展,也不能取代其中跨学科理性的独立发展。“符号学”兴起的理由很简单:必须发展学际间的新理论形态。“符号学运动”的展开,特别是其“新世纪跨文化转向”,代表着21世 纪全球人文科学朝向全面综合性发展的时代性需要。中国人文学术思想,本其三千年的精神生命史底蕴,勇于面对时代新局,绝不抱残守缺,而是积极参与人类社会 与人文的科学理性建设大业;体认“其命维新”之时代真意,朝向新世纪人文科学全面革新的世界潮流,努力把中华文明精神传统中的理性部分,与世界各文明精神 传统中的理性部分,结合起来,以取信于世界,以造福于人类。 一 个只有各种意见与批评却无坚实理论根基的文明,是无法领先于新时纪地球村的。然而,我们今日所说的理性,其最高层次必然是“科学理性”本身,而不是任何古 今中外的杰出个人。科学理性观,是与任何“神化个体运动”对立的。所以我们再也不能寄望于什么“学术大师”的出现,更不能放着成百上千新理论不处理而忙着 为其思想已落后于时代的历史人物树碑立传;我们更不需要继续编造各种“学界准圣人”,或组织对任何学术思想个体的“个人崇拜”(政治上的个人崇拜不对,学 术上的个人崇拜就更不对!)。百年来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事业是全体中国人智慧的结晶,绝对不是任何天才个人的指引结果。而任何杰出个人的成绩,都远远比不上 同时期“位于同一智慧层级上的”成百上千杰出个人之集体成效。而推动现代化前进的最高准则,只能是人类理性本身。准确说,是科学理性本身;是理性之“理 念”,而不是任何部分地体现过此观念的历史个体或幻想个体。 科 学理性是我们唯一的最高标准!二十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华文明现代化的一个漫长准备期,积累了丰富的正反经验,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内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 强大智慧潜力。社会科学(政经法)也在开始渐上正轨。而惟有人文科学(文史哲)还在踯躇逡巡之中。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人类还没有)找到科学理性真正贯 彻于传统人文学术的恰当途径。听任自然科学不断完善其科学理性,而“倒过来”却让人文学术返归前科学时代的非理性精神,这就相当于人类在和自己开玩笑(让 自己的左右手互相打架:自然科学越“逻辑”越好,人文科学越“不逻辑”越好)。只有科学理性才能产生各种有效的理解力和实践力。使人文学术倒退为“准文物 玩赏品和贩卖品”,就是刻意在使人文科学不得成其为“科学”(这是文化全面商业化的恶果之一);也就相当于使自然科学不断强大、而使人文科学不断弱化的举 措。其结果是什么?意义、价值、推理、实践的继续混乱;结果:物质文明大发展,精神文明大倒退。没有高级人文科学理论的民族,是无法希冀提供人类精神引导 力的!“孔子”,今日不应再被理解为某具体的古代“神人”或“圣人”,这是封建帝王时代的简单化意识形态的产物。“孔子精神”今日代表着中华文明理性精神 的“理性始源”、“精神方向”和“伦理象征”,而决不能被简单化为古代相对地、部分地、有限地体现过孔子精神的封建主义具体施为,否则就叫做“泥古不 化”,就叫做“思想幼稚”,就叫做“商业化炒作”,甚至于就叫做“糟踏孔子精神”。反之,我们应该将孔子的原始伦理理性和现代科学理性迅速“接轨”,将孔 学理解为人类“人本主义科学理性”的最原始的东方形态之一,使之与同属人本主义传统的古希腊理性精神之间完成一种“东西历史文明的「解释学」合流”。二者 都是与今日体现在自然科学中的“精确理性”协调一致的。但我们指的是“孔子”所代表的人本主义理性精神始原本身,决不是指历代帝王“神化孔子”那一套封建 主义(不能区分二者,反映了一些「后文革时代」和「后新儒家时期」人文知识分子的“辨析能力”实在太不能让人恭维了!)。中国的现代化目标,首先就应该是 永远告别自己历史上的“封建主义”,当然也包括告别一切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分不清古代思想中的精华与糟粕,在强大欧美思想潮流冲击下依古避难、自慰自 安,不是仁学精神,而是违背孔子大勇精神的“色厉内荏”,是抱残守缺,是自欺欺人,甚至于是现代化的新“造神迷信”。其第一个效果,还不是是非对错问题, 而是根本无效,而只能继续制造巨大的意识形态混乱(我们难道忘了历代帝王登基时都要“祭孔”的故事吗?但那是在封建主义制度下与封建主义制度配套的意识形 态表演!今夕何夕?请问海外“孔学大家”知否?)。此又为我们不可不注意者。 我 们真正需要的是科学理性!是文化和人文学术领域内的科学理性,其最高形态就是人文科学的现代化理论。不要盲目跟随海外反理性主义那一套!没有科学理性,文 明必衰。而中国当务之急是重构人文科学的新理性,也就是人文科学理论的新形态。符号学属于人文理论前沿探索领域之一,起步不久,当然不够成熟,但却是历经50年考验的一个值得关注 的 人文科学实践领域。中国学界有幸于最短时间内在理论对话方面与世界前沿“接轨”,并将于最近将来在六朝古都“整队迎侯”现代欧美人文理论主流前来“对 话”,从而反映出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自发追求人文真理的强大生命力和历史企图心。现将中国人文科学界和符号学界,准备在中国土地上,用“现代科学方法”, “迎对西方人文理论主流”的“布局大意”,简示于下,敬请各界关注和批评。 (2010,9,17,凌晨)
【 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预告】 (更新稿) 第11届国际符号学大会 暨 第1届中国符号学论坛 2012南京 (The 11th International Semiotics Congress of IASSAndThe First China Semiotics Forum, 2012 Nanjing)主题:全球符号学: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 (Global Semiotics: A Bridge Linking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主办方:南京师范大学2012大会筹委会地点: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原金陵女大校园) 时间:2012年10月5日- 9日 联系:大会网站:www.semio2012.com(详细讯息待大会网站正式公布,敬请留意) 国际符号学学会委员会委员:
Eero Tarasti (芬,会长) Anne Hénault (法) Youzheng Li (中) Jean-Claude Mbarga(喀) Paul Cobley (英) José Enrique Finol(委) José María Paz Gago(西,秘书长) Priscila Borges (巴西) Susan Petrilli(意) John Deely(美) Marcel Danesi (加,会刊主编) Andrea Rocci (瑞)
中国符号学论坛发起单位及代表(名单顺序按联系先后): 1.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符号学研究所(“论坛”首届召集单位) ;张杰(所长,外语学院院长,教授,国际符号学学会执行理事,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第11届国际符号学大会筹备会主席);辛斌(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2.“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胡壮麟(会长;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 3. 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蔡曙山(主任 ;国际符号学学会执行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 4.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逻辑室;邹崇理( 主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 及秘书长 ;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研究员) 5.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王铭玉(院长,教授,黑龙江大学校长助理) 6.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黄华新(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哲学系教授) 7. 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徐亮(所长,中文系教授) 8.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和传播学研究所;李岩(系主任,所长,教授) 9.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施旭(主任,外语学院教授) 10. 四川大学符号学研究中心;赵毅衡(主任,传媒与文学系教授,前伦敦大学教授) 11.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王宁(副会长,清华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12. 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黄玉顺(研究院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 13. 《电影艺术》杂志社;吴冠平(《电影艺术》编辑部主编) 14. 上海大学影视批评中心及影视学院影视艺术系;曲春景(中心主任,系主任,教授) 15. 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王鸿生(系主任,教授) 16.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朱国华(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 17. 南开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李玉平(主任,副教授) 18. 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汉学研究中心(Centre d'Etudes Chinoises, INALCO, Paris);王伦跃(主任,教授) 19. 台湾符号学学会(台湾注册);龚鹏程(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文化资源中心主任,前台湾佛光大学校长) 20. 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李幼蒸(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第11届国际符号学大会筹备会顾问) 2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 卢德平 (执行副院长,教授) 22. 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赵宪章(所长,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汪正龙(副所长,教授) 23.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王杰(院长,教授) 24. 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刘纪蕙(教授,前所长,前辅仁大学英文系主任,前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 25. 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宋文里(教授,台湾清华大学荣休教授,前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前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 26. 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宁镇疆(副主任、教授) 27. 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伍至学(副教授,前系主任,前台湾《哲学杂志》主编) 28.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吴锐(教授,《中国古典学》丛书主编) 29.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顾嘉祖(副会长, 中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南京师大国际符号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30.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学系; 张智庭〔怀宇〕(教授,前副主任,前《符号学译丛》主编)。
大会宗旨
在2009年9月西班牙柯罗尼亚“第10届国际符号学大会”上,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全体理事会正式讨论通过:下届大会确定于2012年由中国南京师范大学 承办。在国际符号学学会及其大会长达整40的 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将大会安排于东方、亚洲、欧美之外地区举行,从而标志了当代国际符号学运动在新世纪朝向全球化规模发展的一个时代里程碑。中国作为世界 文明古国之一,承办此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上最具理论创新精神的人文学术盛会,也标志着东方历史人文和现代西方理论之间的科学对话,将成为新世纪国际人文 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符号学作为处理一切文化信息活动中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实践的一般理论和应用理论,其最初的对象是各种文化现象,主要是语言和文艺 现象;随着当代人类文化和知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符号学的研究对象也包括了全体人文社会科学话语的分析和解释力提升方面,从而和人类知识主流发生了密切关 联。今日符号学作为语义沟通的方法论,已经深入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实际上,符号学是人类科学知识演变历史上的必然的、逻辑的发展:这就是人文社会科 学跨学科和跨文化方向的全面推进。几百年来人类科学的专深方向的演变,促成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飞跃进步。自上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知识的进 一步发展,开始面临着学科横向沟通的自然需要。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跨文化发展,不仅更加迫切和必要,而且还面临着进一步全面知识整合 的任务。符号学作为人文知识跨学科、跨文化、整合化的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自然处于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的前沿。与自然科学和狭义社会科学不同,人文 科学对象包括“古、今、东、西”时空文化全域,其中的古代历史部分和现代理论部分同时并存。其历史的部分中自然包括着人类一切文明的历史资源,后者正有待 于现代理论对其积极开发。这就是为什么符号学跨文化扩展的问题,并不是什么不同地域的文化话语权利的问题,而是出于人文科学发展的知识论需要。因此,国际 符号学,一方面面对着现代知识部门间的跨学科学术更新的任务,另一方面面对着不同文明、文化传统中历史知识和信仰传统之间的沟通任务,其处于人类新世纪科 学知识全面革新事业的重要地位,可谓不言而喻。因此,第11届 南京大会将一方面继承历届大会学术传统,为当前符号学学术发达国家学者在跨学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成果,提供有效展现的机会,以促进各国学者之间的相互 学习借鉴,另一方面也将努力为符号学学术新兴国家的学者在跨文化领域内的创新探索,提供发表的机会。在筹备本次大会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听取各国、各领域专 家学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准备工作,务期此次在东方和亚洲举办的首届国际符号学大会圆满成功。有关各种实际会务问题,大会网站将陆续发布消息,敬请国际和国 内符号学爱好者们关注。
中国符号学论坛简讯
第11届 国际符号学大会将在中国召开,标志着作为现代世界人文科学理论前沿的符号学学术活动之场地,将从百年来的西方地区扩展到东方地区来。为了扩大此次国际大会 对中国符号学事业的积极效果,我们提出了同时举办一个较小规模的“中国符号学家和跨学科学者之间”的符号学研讨会的计划。这一平行的(国际和本国)符号学 聚会方式,其实是历届国际符号学大会的通例,一般均由举办国的全国学会进行相应筹划。中国因为至今尚无全国性跨学科符号学学会,因此我们设想出此一替代方 式:即建立一个“纯功能性的”、跨单位、跨行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由诸发起单位今后轮流主办。中国符号学论坛参加者在“论坛”会场将以中文发言,从而可以较 深入地探讨中国符号学特有的学术理论问题:中西理论关系问题和古今思想关系问题。这些时代前沿理论问题,今日是难以在中西各常规单学科内部加以充分探讨的。论坛议程初步设定为包括四大片: A.哲学,逻辑学,科学理论,认识论,方法论(跨学科理论与中国符号学的理论问题) B. 文学,史学,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跨学科文史研究与中国符号学问题) C.影视和其他艺术门类(美学,文艺理论和中西比较符号学问题) D.传媒学术,社会学,人类学(社会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符号学问题) (李幼蒸供稿,2010,8,18初稿;2010,9,15修订)
【附录:致“中国符号学论坛”参与发起人的公开信】
大家好! 现在让我将重新整理的“首届中国符号学论坛”发起单位和代表的新名单发给大家。此名单已获首届举办单位南师大外院院长张杰教授认定,张院长将在适当的时候和大家联系,商议合作事宜。也欢迎大家随时向南师大大会筹委会提出相关建议。 在 此,我首先代表国际符号学学会委员会,向论坛参与发起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之所以提到“敬意”二字,因为名单中许多单位和个人都是闻讯后自动联系参加的,表 现出一种在今日海内外很难见到的学术热情和自发性。因为参加论坛似乎并非可与诸位的“实际利益”挂钩,反而是要花费太多额外时间和心力的事。只因大家对中 国的人文科学理论建设事业具有真正热忱,才能表现出如此积极的参与意愿。 其 次,让我以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筹委会顾问的名义,向大家再次表达一个愿望。这就是,此次大会将是国际符号学以及人类人文科学理论从欧美扩及古老东方和中国 的象征性历史时刻。不是因为我们要在国际学界“争强斗胜”,而是因为我们有责任对全人类人文科学事业的继续发展,贡献独特的力量。因为只有热衷于西方理论 的东方学人,才能在东西学术两个方向上进行深入的汇通。对此,我们的欧美朋友还远远没有领悟。正是符号学有可能说明此种可能性;因为符号学不仅是跨学科, 而且是跨文化:是理论方法与常规学科内容间的相互渗透。所以,我们在符号学的分析技术上虽然不如欧美专家,但在学术资源“总体”的掌握上,并不低于欧美学 人。我们可以从这样的综合性学术战略角度理解此次中外人文理论学者空前汇聚的学术意义。“首届论坛”的组成,标志着中方学者在国外友人到来前的一次重要 “集结”。中西思想“碰撞”的根本问题是必须在理论层次上进行的,而上世纪的百年学术思想现代化过程,不过是为此高级学术思想目标所完成的初步准备而已。 也可以说,我们论坛所关注的学术问题,比迄今为止以往任何时期海内外华裔学人所关注的问题,要高出整整一个“数量级”。 作 为参与国际大会和论坛筹办的一员,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个背景:南师大外院多年来以其对符号学学术的高度热情,仅以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源,为我们全国符号学 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外界”几乎不可想象的努力。他们需要支付多大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来为大家准备如此大规模的、高度复杂的(包含人事方面和学术方面)国 际国内学术聚会?没有充分的学术献身精神,这是根本办不到的。我自己都曾多次有打“退堂鼓”的念头。因为,在国际符号学界我必须以“孑然一身”面对复杂的 国际学会局面。当然,最后,我们完成了第一步。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南师大一家之事,而是将其理解为:他们在为全国学界学术的发展进行着独立的努力。我提到此 事,是希望大家把大会和论坛的准备看做是南师大在为大家办事,因此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关 于论坛的内容及进行方式,大家可以集思广益,逐步使其完善。而且,可以预计,首届论坛的象征性意义,或许远大于对其实质性成果的预期。实际上,我们可将其 视作一个要长期发展下去的“中国符号学论坛”的“开幕式”。在此“开幕式”上,让我们共通讨论未来发展中国符号学以及中国人文科学理论(特别是中国文艺理 论)的诸多问题,并选定第二届论坛的组织地点和单位。 “论坛”的形式还突显了中国学界一个新气象:民主和平等。参与者的资历和“地位”并不一样,但大家都能因纯粹的学术理由自发地走到一起。这却正是今日海内外学界最欠缺的一种“合作”精神。没有这种关注学术真理的热情和和衷共济的诚意,符号学是不可能富有成效地发展下去的。 最 后,让我们大陆学界参与者对台湾参与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台湾学界在符号学实践方面颇多成果,台湾学人的国际经验也相当丰富。两岸学人在符号学学术领域的交 流合作,将使两岸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提升到理论层次(【后补】因此,两岸学术交流,远不限于以古代共同文化历史资源为其“文化血缘”基础,而是更应以共 同朝向世界思想学术理论新局为其人本主义的理性基础。中华学人的第一关切不必是共同膜拜历史先贤,而应是共同面对未来思想世界的理论挑战!中华人文学者的 眼光应该是朝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意义自然十分重大。说不定不久将来我们还可以看到“论坛”会在台湾某大学举办。现在,我们将于2012年 “共同”面对来自欧美和世界各地的人文科学理论和符号学学者,以及面对人类人文学术理论前沿的问题。让我们勇于进入此“东西文明关系”中的顶尖领域。(科 学是指理论,“遗产”只是科学方法运作的“材料”,如无先进“方法”,光有“历史材料”是不能算作“现代科学”的!自然科学如是,人文科学也如是。)
顺祝大会和论坛举办成功!
李幼蒸 2010,9,16 晚,于旧金山湾区 于 2012年由中国南京师范大学 承办。在国际符号学学会及其大会长达整40的 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将大会安排于东方、亚洲、欧美之外地区举行,从而标志了当代国际符号学运动在新世纪朝向全球化规模发展的一个时代里程碑。中国作为世界 文明古国之一,承办此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上最具理论创新精神的人文学术盛会,也标志着东方历史人文和现代西方理论之间的科学对话,将成为新世纪国际人文 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符号学作为处理一切文化信息活动中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实践的一般理论和应用理论,其最初的对象是各种文化现象,主要是语言和文艺 现象;随着当代人类文化和知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符号学的研究对象也包括了全体人文社会科学话语的分析和解释力提升方面,从而和人类知识主流发生了密切关 联。今日符号学作为语义沟通的方法论,已经深入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实际上,符号学是人类科学知识演变历史上的必然的、逻辑的发展:这就是人文社会科 学跨学科和跨文化方向的全面推进。几百年来人类科学的专深方向的演变,促成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飞跃进步。自上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知识的进 一步发展,开始面临着学科横向沟通的自然需要。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跨文化发展,不仅更加迫切和必要,而且还面临着进一步全面知识整合 的任务。符号学作为人文知识跨学科、跨文化、整合化的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自然处于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的前沿。与自然科学和狭义社会科学不同,人文 科学对象包括“古、今、东、西”时空文化全域,其中的古代历史部分和现代理论部分同时并存。其历史的部分中自然包括着人类一切文明的历史资源,后者正有待 于现代理论对其积极开发。这就是为什么符号学跨文化扩展的问题,并不是什么不同地域的文化话语权利的问题,而是出于人文科学发展的知识论需要。因此,国际 符号学,一方面面对着现代知识部门间的跨学科学术更新的任务,另一方面面对着不同文明、文化传统中历史知识和信仰传统之间的沟通任务,其处于人类新世纪科 学知识全面革新事业的重要地位,可谓不言而喻。因此,第11届 南京大会将一方面继承历届大会学术传统,为当前符号学学术发达国家学者在跨学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成果,提供有效展现的机会,以促进各国学者之间的相互 学习借鉴,另一方面也将努力为符号学学术新兴国家的学者在跨文化领域内的创新探索,提供发表的机会。在筹备本次大会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听取各国、各领域专 家学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准备工作,务期此次在东方和亚洲举办的首届国际符号学大会圆满成功。有关各种实际会务问题,大会网站将陆续发布消息,敬请国际和国 内符号学爱好者们关注。 中国符号学论坛简讯 第11届 国际符号学大会将在中国召开,标志着作为现代世界人文科学理论前沿的符号学学术活动之场地,将从百年来的西方地区扩展到东方地区来。为了扩大此次国际大会 对中国符号学事业的积极效果,我们提出了同时举办一个较小规模的“中国符号学家和跨学科学者之间”的符号学研讨会的计划。这一平行的(国际和本国)符号学 聚会方式,其实是历届国际符号学大会的通例,一般均由举办国的全国学会进行相应筹划。中国因为至今尚无全国性跨学科符号学学会,因此我们设想出此一替代方 式:即建立一个“纯功能性的”、跨单位、跨行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由诸发起单位今后轮流主办。中国符号学论坛参加者在“论坛”会场将以中文发言,从而可以较 深入地探讨中国符号学特有的学术理论问题:中西理论关系问题和古今思想关系问题。这些时代前沿理论问题,今日是难以在中西各常规单学科内部加以充分探讨的。论坛议程初步设定为包括四大片: A.哲学,逻辑学,科学理论,认识论,方法论(跨学科理论与中国符号学的理论问题) B. 文学,史学,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跨学科文史研究与中国符号学问题) C.影视和其他艺术门类(美学,文艺理论和中西比较符号学问题) D.传媒学术,社会学,人类学(社会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符号学问题) (李幼蒸供稿,2010,8,18初稿;2010,9,15修订) 【附录:致“中国符号学论坛”参与发起人的公开信】 大家好! 现在让我将重新整理的“首届中国符号学论坛”发起单位和代表的新名单发给大家。此名单已获首届举办单位南师大外院院长张杰教授认定,张院长将在适当的时候和大家联系,商议合作事宜。也欢迎大家随时向南师大大会筹委会提出相关建议。 在 此,我首先代表国际符号学学会委员会,向论坛参与发起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之所以提到“敬意”二字,因为名单中许多单位和个人都是闻讯后自动联系参加的,表 现出一种在今日海内外很难见到的学术热情和自发性。因为参加论坛似乎并非可与诸位的“实际利益”挂钩,反而是要花费太多额外时间和心力的事。只因大家对中 国的人文科学理论建设事业具有真正热忱,才能表现出如此积极的参与意愿。 其 次,让我以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筹委会顾问的名义,向大家再次表达一个愿望。这就是,此次大会将是国际符号学以及人类人文科学理论从欧美扩及古老东方和中国 的象征性历史时刻。不是因为我们要在国际学界“争强斗胜”,而是因为我们有责任对全人类人文科学事业的继续发展,贡献独特的力量。因为只有热衷于西方理论 的东方学人,才能在东西学术两个方向上进行深入的汇通。对此,我们的欧美朋友还远远没有领悟。正是符号学有可能说明此种可能性;因为符号学不仅是跨学科, 而且是跨文化:是理论方法与常规学科内容间的相互渗透。所以,我们在符号学的分析技术上虽然不如欧美专家,但在学术资源“总体”的掌握上,并不低于欧美学 人。我们可以从这样的综合性学术战略角度理解此次中外人文理论学者空前汇聚的学术意义。“首届论坛”的组成,标志着中方学者在国外友人到来前的一次重要 “集结”。中西思想“碰撞”的根本问题是必须在理论层次上进行的,而上世纪的百年学术思想现代化过程,不过是为此高级学术思想目标所完成的初步准备而已。 也可以说,我们论坛所关注的学术问题,比迄今为止以往任何时期海内外华裔学人所关注的问题,要高出整整一个“数量级”。 作 为参与国际大会和论坛筹办的一员,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个背景:南师大外院多年来以其对符号学学术的高度热情,仅以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源,为我们全国符号学 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外界”几乎不可想象的努力。他们需要支付多大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来为大家准备如此大规模的、高度复杂的(包含人事方面和学术方面)国 际国内学术聚会?没有充分的学术献身精神,这是根本办不到的。我自己都曾多次有打“退堂鼓”的念头。因为,在国际符号学界我必须以“孑然一身”面对复杂的 国际学会局面。当然,最后,我们完成了第一步。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南师大一家之事,而是将其理解为:他们在为全国学界学术的发展进行着独立的努力。我提到此 事,是希望大家把大会和论坛的准备看做是南师大在为大家办事,因此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关 于论坛的内容及进行方式,大家可以集思广益,逐步使其完善。而且,可以预计,首届论坛的象征性意义,或许远大于对其实质性成果的预期。实际上,我们可将其 视作一个要长期发展下去的“中国符号学论坛”的“开幕式”。在此“开幕式”上,让我们共通讨论未来发展中国符号学以及中国人文科学理论(特别是中国文艺理 论)的诸多问题,并选定第二届论坛的组织地点和单位。 “论坛”的形式还突显了中国学界一个新气象:民主和平等。参与者的资历和“地位”并不一样,但大家都能因纯粹的学术理由自发地走到一起。这却正是今日海内外学界最欠缺的一种“合作”精神。没有这种关注学术真理的热情和和衷共济的诚意,符号学是不可能富有成效地发展下去的。 最 后,让我们大陆学界参与者对台湾参与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台湾学界在符号学实践方面颇多成果,台湾学人的国际经验也相当丰富。两岸学人在符号学学术领域的交 流合作,将使两岸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提升到理论层次(【后补】因此,两岸学术交流,远不限于以古代共同文化历史资源为其“文化血缘”基础,而是更应以共 同朝向世界思想学术理论新局为其人本主义的理性基础。中华学人的第一关切不必是共同膜拜历史先贤,而应是共同面对未来思想世界的理论挑战!中华人文学者的 眼光应该是朝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意义自然十分重大。说不定不久将来我们还可以看到“论坛”会在台湾某大学举办。现在,我们将于2012年 “共同”面对来自欧美和世界各地的人文科学理论和符号学学者,以及面对人类人文学术理论前沿的问题。让我们勇于进入此“东西文明关系”中的顶尖领域。(科 学是指理论,“遗产”只是科学方法运作的“材料”,如无先进“方法”,光有“历史材料”是不能算作“现代科学”的!自然科学如是,人文科学也如是。) 顺祝大会和论坛举办成功!
李幼蒸 2010,9,16 晚,于旧金山湾区 (责任编辑:李幼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