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蒸先生个人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著译书目 >

中国伦理学原型和汉代学术意识形态构成:符号学/解释学研究

时间:2005-09-23 00:0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1991年我在完成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基金会写作项目<理论符号学导论>后,又获准了该基金会一个长期项目:“中国伦理学和学术意识形态:解释学-符号学研 究 ”。德方主持该项目者为德国现象学学会会长瓦登费尔思

                                                        李幼蒸1997年英文儒学伦理学著作目录

                                    (两书电子版载于网站www.youzhengli.com 中栏目 "Confucius Ethics")

前注:1991年我在完成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基金会写作项目<理论符号学导论>后,又获准了该基金会一个长期项目:“中国伦理学和学术意识形态:解释学-符号学研 ”。德方主持该项目者为德国现象学学会会长瓦登费尔思。该项目最终导致1997年两卷本英文著作的出版。同年又将有关符号学和伦理学关系的英文论文集出版。(三本英文书目前均可在英文电子邮购网站上购得,作者名字拼音为You-zheng Li)旅德 期间 还完成和出版了台湾辅仁大学和佛光大学两个有关现代西方伦理学认识论研究的项目,两小书后来在北京商务合并编辑再版,书名为<形上逻辑和本体虚无:现代德法伦理学认识论研究>2000 (商务重印版将更名为<现代德法伦理学:形上逻辑和本体 虚无 >)。以上有关符号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不同课题研究均在学理上互通,宜于参读比较。九十年代完成的以上五书,是在八十年代本人绍述现代西方理论原典(分析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符号学和结构主义) 十年后,转向比较伦理学或普遍伦理学方向之 后 的产物。伦理学“领域”和跨学科“方法”遂成为本人治学的基本内容。其特点是:在全球文化背景中揭示具有特殊历史形态的中学所含有的人类普适意义。因此现 代中学现代化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求中域学术的复兴,而是进而求中学对全体人类的贡献。现将两卷本英文书的目录译出,供中文读者了解。 

                  ***************************************

总题:中国伦理学和学术意识形态:解释学-符号学研究

基本纲目

第一卷  中国伦理学原型的结构

     上编  孔子伦理学系统

导论:伦理选择的美学

第一部分  孔子理性伦理学的背景和基础

第二部分  伦理选择的实践美学

第三部分  孔子文本的修辞学特征

第四部分  孔子伦理哲学

   下编  孔子伦理学的发展。孟子伦理意志哲学

导论: 面对道家虚无主义和法家权力哲学时孔孟伦理学的政治学转向

第一部分  道家和法家对孔子伦理学的认识论挑战

第二部分  孟子伦理意志实践学

第二卷  汉代学术意识形态的构成

导论: 伦理学和学术意识形态

第一部分  汉代儒教的背景和条件

第二部分 汉代儒学的形成

第三部分  儒学经典的构成

第四部分  汉代学术的历史学和解释学模式

第五部分  汉代儒学的文化后果

                  ********************************************

1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Ethical Archetype, Peter Lang, Frankfurt, 1997

       <中国伦理学原型的结构> (419 )

瓦登费尔思序

致谢

绪言

1。伦理情境和伦理学

2。中国伦理情景和中国伦理学思想

3。当前伦理学研究的特点

4。当前古代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5。本书大纲

6。解释学-符号学方法论

                 上编   孔子伦理学系统

导论   伦理选择的美学

1。孔子伦理学思想的意义和伦理学对话中的障碍

2。对伦理学对象的符号学观点:文本结构

3。伦理学文本的历史学构成和研究中断相关学科

4。中西学术史中二不同学科构成系统中断对话障碍

5。基本伦理学问题的范围

6。孔子伦理学的理论相关性

7。非系统的话语表述和一贯式思维:文本自足体

8。孔子伦理学系统的特殊价值

9。孔子文本中的主观伦理学

第一部分

(1) 历史材料的解释学用法

1。史学真实性和历史人物

   1) 历史文献的史学不确定性和历史文本的解释学可接受性

   2) 伦理学话语中孔子角色的身份和有关孔子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2。孔子的叙事学背景

3。孔子伦理学中的叙事功能

4。本文相关有效读解部分

   1) 文本的真实性

   2) 有效的和相关的判准:文本的思想一致性

   3) 逻辑个性先于历史个性

(2) 孔子政治伦理学

1。远古乌托邦所含蕴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

2。孔子政治伦理学中的较弱政治学层面

3。政治系统作为社会性自然

   1) 礼学中礼仪和制度的对比

   2) 政治的伦理学与伦理的政治学

   3) 统治者作为制度性“自然”的部分

(3) 作为社会秩序的礼仪系统() 的象征功能

1。“礼”的内容

2。礼实践过程中的态度训练:“敬”心态

3。名分秩序和礼秩序的对应:人际等级结构的本质

   1) 正名学原则

   2) 正名原则的内容

   3) 正名学的礼仪象征主义

4。礼的伦理学精神

(4) 孔子礼象征主义的伦理学读解

1。孔子礼象征主义中礼器的重要性

2。礼仪行为的构成和礼学实践学

3。礼学中的伦理实践技术学:礼器的符号学分析

   1) 礼仪诸方面的实践学一致性

   2) 礼仪象征的符号学功能

   3) 礼仪意指过程的最终所指:心态

4。礼系统中认知功能和激发功能的一致性: 家族和亲孝

   1) 礼学中伦理实践的关系模式

   2) 亲孝系统

第二部分   伦理选择的实践美学

(5) 孔子伦理价值学的实践认识论限界。宗教基层学的欠缺

1。伦理学思维中的自然限界

   1) 鬼神崇拜中的人本主义态度

   2) 对现世世界的绝对关注

2。经验主义限界:天命和自决

   1) 天作为人类能力界限的标记

   2) 伦理决定之外的天道作用

   3) 伦理学经验主义中天的作用

3。社会性限界:投入() 退出()

   1) 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基本对比

   2) 原初隐士形像的边界作用

   3) 伦理选择的非逻辑性根源

4。文化性限界:文明和野蛮的对比

5。人本主义的人类学限界:人与非人的二分法

6。关于种族和性的伦理学限制之最小化

   1) 相关方面: 文化而非种族

   2) 性:伦理学非相关项

   3) 孔子伦理学: 原始文本中的劝喻话语系统

(6) 选择主体的结构和孔子伦理学的内向特征。理论性衍申之一

1。选择实践中主体的解释学层次

2。选择实践主体的三层次:孔学中的“我”

3。孔学内在过程解释模型的可实践性

4。态度机制:关系,朝向性,意图。动机和实践学形式主义。孔子主体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1) 态度学特征

   2) 动机学特征

   3) 注意朝向性特征

   4) 形式主义特征

(7) 孔子文本中伦理实践选择的格式和策略。理论性衍申之二

1。二分法选择的程序性艺术

   1) 选择作为有限范围内的运作

   2) 在价值学和实践程序学层次上的二元选择逻辑

2。伦理选择的情境和过程中的对象和方面

3。伦理选择情境和过程中对象的不同样式

4,伦理选择的框架

   1) 伦理价值三域

   2) 伦理实践的过程

   3) 运作过程的方面

   4) 意志效果和能量的度量

5。伦理情境和运作轴枢

6。对立因素间的系统性对比

(8) 伦理选择模式类型学(I)

1。伦理学献身和方向的确立 (A)

   a) 伦理选择的基本方向

   b) 伦理意志的确立

  c) 辨析真伪

  d) 仁者的风格

 

2。贯彻伦理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 (B)

   a) 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b) 孔学学习的实际智慧

 

(9) 选择实践模式类型学 (II)

1。与他者相对的自我:外实践 (C)

   a) 面对他者的目的

   b) 对待他者的方式

   c) 相对于他者的适当态度

2。逆境中的伦理美学 (D)

   a) 处逆意志的力度

   b) 无权无位的社会生存

   c) 贫穷意境

   d) 社会底层

   e) 怠惰和勤劳

    f) 政治性危险

 

第三部分   孔子文本中的修辞学特征

 

(10) 古代汉字语义学。语言学衍申讨论

1。所指的双系统规则

2。汉字笔划结构

3。汉字意指作用的独立功能

4。价值学和心理学字词的象征特性

 

(11) 品德元素的结构和运作

1。单字作为句子和句组

2。品德字词单元的构成,储积和结合

   1) 品德字词单元的定义

   2) 品德字系列

   3) 品德单元储积中的三区:智,仁,勇

 

(12) 中心品德字“仁”的象征学

1。抽象性单字词的语义构成

2。“仁”概念

   1) “仁”记号的综合语义功能

   2) 孔子仁概念的相关意素

   3) 仁作为心理所指

   4) 仁作为抽象实体

   5) 仁作为外在表现和行为

   6) 仁作为实践仁目标的君子人

   7) 仁记号作为抽象和具体的统一体

3。仁德功能

 

(13) 孔子文本中英雄故事的象征样式

1。故事编叙的解释学判准

2。导师孔子

3。精神反叛集团

4。伦理学实践和观念性介质的对立风格

   1) 外向精进形像

   2) 内在精进形像

   3) 社会政治实践中孔子人格的进退张力

5。政治现实的逃避者

6。孔子故事中的失意和天命象征

   1)运与天

   2) 实践智慧性大于理论逻辑性

   3) “天”字的功用和象征价值

7。孔子和其爱徒颜回之间特殊关系的伦理学意义

   1) 师徒之间的伦理关爱

   2) 颜回形像的功能性意义

 

第四部分   孔子伦理哲学

 

(14) 运作结构性策略

1。运作理性

   1) 运作图示

   2) 伦理学运作性的内向界定

2。整体论结构性策略

   1) 有限域内的结构性配置

   2) 二元对立和二分法选择

   3) 整体论结构性“处方”

3。方法论总结

 

(15) 伦理个人主义

1。孔子伦理学的个人主义特质

2。伦理选择中的个人主义自由

3。个体性作为前制度化的个人

4。伦理学针对自我轴枢恶:伦理学实践中对象和目标的区别

5。伦理实践个人和社会权势间的对峙:克服险难的伦理意志

   1) 自由个人和集体权势之间冲突的永恒模式

   2) 通过身体受难表达的伦理个人主义

   3) 孔学个人主体性对峙于多元决定作用中的客体势力:社会的, 超自然的和形上学的

 

                  下编   孔子伦理学的发展。孟子的政治伦理意志学

 

导论   面对道家虚无主义和法家权力哲学的孔孟政治伦理学转向

 

1。对原始孔子伦理学理论基础的挑战:道家

2。对孔子伦理政治学方法的挑战:法家

3。孔子伦理学对伦理实践意志学的强化:孟学

 

第一部分   对孔子伦理学的认识论挑战

 

(1) 孔子伦理学的原始对话情境

1。后孔子时代伦理对话情境的形成

2。孔学对话空间的构成原则

3。战国时代对孔子思想的反应

4。历史背景

5。“百家争鸣”时代

6。本书中组织的以孔学中心我的对话情境

 

(2) 道家伦理虚无主义

1。道家

2。道家哲学

3。“道”的内容

4。道家的哲学倾向

   1) 自然与社会的对峙

   2) 本体论原则:无

   3) 自然的非伦理学和社会的伦理学的对峙

 

(3) 道家对孔子伦理学认识论的挑战

1。价值学的否定:反孔学价值“仁”

   1) 否定善恶和正误的二元区分

   2) 实践对象:自爱和他爱的对立

2。实践学的否定:无为或弃“勇”

   1) 客观自然和主观自我的对立

   2) 无为和非行动

   3) 对伦理意志自发性的压制

3。思想的否定:反“智”

4。道家对孔子伦理学挑战中的相关性和非相关性

   1) 相关的比较

   2) 道家的语义学和逻辑学方面的含混

   3) 道家的实践学性格

 

(4) 法家权力哲学和孔子政治伦理学的对立

1。法家传统的身份

2。法家文本的分析

   1)政治哲学观

   2) 严格赏罚规则

   3) 权力游戏中的心智技术

   4) 政治哲学中的统治者本位

3。法家思想和政治方法

4。法家构成的歧异性

 

(5) 法家战略学对孔子政治伦理学的挑战

1。法家权力中心主义与孔子政治伦理学的对峙

   1) 政治对立:孔子“古代道德”模型和法家“现代功利”模型的对立

   2) 依据严格赏罚原则的治国术和依据礼系统的治国术的对立

   3) 偏向少数统治者的功利主义政策和偏向多数被治者福祉的道德主义政策

2。两种政治哲学潮流的历史解释

   1) 先秦政治流派的身份

   2) 构成的歧异性:文本材料和历史材料

   3) 政治价值的分歧

   4) 两种潮流中基本因素的 对立

   5) 法家的运作性方面

3。极权主义原型和绝对权力的技术性存在

 

第二部分   孟子政治意志的伦理实践学

 

(6) 孔子学说的伦理政治转向:孟子的政治伦理意志哲学

1。对孟子文本的解释学读解

   1) 面对法家强化威势下孟子对伦理实践运作的再组织

   2) 对孟子文本中修辞学夸张的解释学读解

2。孟子极其文本

3。先秦对话场中孟子的地位

4。对孔子伦理学的实践面聚焦

   1) 政治学方法和策略的薄弱

   2) 第一政治原则: 爱民利民

   3) 义利原则之辨

   4) 政治中王道和霸道之二分法

   5) 愿望和手段的分别:孟子政治话语修辞术

5。孟子关于道德心志起源的理论

   1) 仁原则的根源:天

   2) 人性作为仁心地根源

   3) 关于人性的三种不同学说

   4) 政治家的错误动机

   5) 孟子孝学的认识论含义

6。孟子学说的实践修辞学

 

(7) 孟子的政治伦理意志学的建立

1。孔子伦理学信仰和意志的理论根据问题

   1) 道德内在性的逻辑必要性

   2) 天之象征作用:仁与天道关系

   3) 原初形上学转向:自然主义话语和形上学话语之间的分界

2。作为伦理行动物质性能量的“气”概念的功用。三种勇气说

   1) 气作为伦理意志的能源

   2) “勇”作为伦理意志的整体性表达。勇气风格学

   3) 伦理实践能量的培养

   4) 气得实践形上学

3。挑战权力的批评家。对话情境中的冲突性构成

   1) 道德良心和政治权势的对立

   2) 批判态度和顺从态度的对立

   3) 独立个人和权势集体的对立

   4) 传统政治制度中隐含的永恒政治正义价值

4。政治伦理学对象的转换:从爱的伦理学向恶的伦理学

   1) 权力持有者:恶的根源和伦理学对象

   2) 伦理批判者和权力持有者的关系

5。道德批判和政治权势的二分法

   1) 伦理批判者和权力持有者的基本对峙

   2) 伦理批判者的作用:反法家路线

 

(8) 孟子政治伦理意志的实践修辞学

1。孟子的伦理意志技术学:志

   1) 个人勇气

   2) 立志

2。志的实行者:士类型及其二元选择实践

3。孟子的实践学和修辞学逻辑或伦理激发艺术:二元选择模型网

   1)权力位置和权力持有者其它品质间的区别:对客观权力持有者的认知和对其道

德评价之间的态度区分

   2) 内在激发和外在刺激的区别

   3) 二元道德逻辑的一般区分原则

4。孔孟政治伦理学的持久性意义

   1) 原始历史文本的伦理实践学价值

   2) 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恒定因素

   3) 政治伦理意志确立中的运作实践学

 

(9) 伦理意志的力能形式主义:诚学

1。基本品德的三区

2。伦理意志的源泉和力能:“诚”作为意志和品德的记号

3。诚的意志美学

   1) 诚的属性

   2) 诚的运作

   3) 诚的身份

4。诚的美学

 

汉字表

参考书目

 

                   ******************************************

 

2The Constitution of Han-Academic Ideology, Peter Lang, Frankfurt, 1997

 

     <汉代儒学意识形态的构成> (309pp)

 

 

 

第一部分   汉代儒教的背景和条件。汉代的历史世界

 

(1) 先秦传说历史世界和汉朝制度化历史世界

1。两类中国历史

2。异质性对话情境:思想因素和历史因素

3。汉代儒教意识形态的构成

 

(2) 秦汉政治背景:中国专制主义的确立

1。中国历史上中央专制主义的确立

   1) 周朝原初封建制度:政治权力集中的初期阶段

   2) 权力极化的转换过程

2。秦汉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

   1) 秦汉开创的政治专制主义的基本特点

   2) 政治专制主义的原型

 

(3) 朝向文化统一世界:先秦学派的身份和汉代书本世界的形成

1。周末汉初中国思想的一般倾向

2。先秦学术和学派中师和派的身份

   1) 先秦学派中的师

   2) 教授的内容

   3) 先秦学派的构成

   4) 先秦学派间的互渗

3。中国早期制书

4。汉代儒教中“儒”字的语义构成

 

(4) 迷信的传统:天人沟通

1。天和传统迷信

   1) 天作为超自然意志

   2) 中国迷信类型

2。周秦汉宇宙论和形上学系统

   1) 阴阳思想

   2) 五行系统

   3) 历史循环模式

   4) 汉代迷信的发展

3。天人沟通的功利主义背景

   1) 限君作用

   2) 君主工具

   3) 叛主工具

   4) 天人沟通中的信仰,自欺和欺人

   5) 权力与迷信的关系

 

(5) 周末谱系虚构和神化:多维统系框架的建立

1。血统纽带和家族

2。政治系谱学:帝系

   1) 先秦帝国运动中帝系带系谱学意识形态

   2) 权力传承规则

3。文化传统和精神传统:精神灌输统系

4。谱系逻辑:国“道”德谱系和世俗权力等级制度的神化

 

第二部分   汉代儒学系统的形成

 

(6) 汉代学术意识形态系统

1。本书中意识形态的定义

2。汉代学术意识形态和汉朝统治者

3。汉代学术意识形态的运作层次

4。儒学意识形态系统中基本运作项目和作用

5。学术意识形态运作四层次

   1) 文本层次

   2) 社会政治层次

   3) 思想和学术层次

   4) 道德行为层次

 

(7) 汉代儒学的建立

1。对汉代儒学运动分析的策略

2。前儒学时期:黄老政治和古典学术

3。汉代儒学的开创:法家汉武帝和儒家董仲舒

   1) 儒学运动的创始者:汉武帝

   2) 儒学思想家:董仲舒

4。前汉儒学系统的建立

5。政治意识形态中经典文本的功用:王莽篡权

6。汉代儒学的完成:章帝政治教条主义的建立

7。汉代儒学学术的建立:后汉末期从意识形态向学术的转化

 

(8) 儒学意识形态运作的社会条件:孝学和服从权力

1。汉代家族系统断意识形态功用

2。传统因素及其意识形态运用

   1) 生物性和社会性

   2) 自然情感和社会尊敬

   3) 传统家族继承和绝对支配

3。移孝入忠

   1) 绝对服从

   2) 从属意识

4。客观支配秩序

   1) 亲孝与丧葬

   2) 祭祖

5。孝作为支持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训练

 

(9) 古典文本的组织

1。儒学经典的身份

   1) 文本的等级

   2) 基本经典的数目

2。经典文本的来源

   1) 个别文本教授的统系

   2) 一切经典文本教授的统系

   3) 孔学文本的特殊地位

 3。学术和教学的等级制度的建立

   1) 经典文本的官学者

   2) 经典文本的官学

4。古书的伪制

 

第三部分   儒学经典的组成

 

(10) 春秋和其三传

1。原始文本的传说作者

2。原始文本的组成

3。经文的意义

4。公羊传达道德解释学

5。左传和毂梁传

6。历史书写的儒学解释学技术

   1) 系统使用五等名衔

   2) 话语连接的省略和中断

   3) 直书违礼言行

   4) 恶行的分级

   5) 天灾作为记号

7。解释学方法

8。原始史学书写风格空间描述和时间叙事对比的意识形态功能

 

(11) 易经

 

1。易经的组成

2。易经的结构

   1) 阴阳图示分类学

   2) 450基本情境及其相关说明

   3) 初级注释:彖和象

   4) 二级注释:文言和系词

3。易经书籍的功能

   1) 儒家与道家的结合

   2) 三重转换:位置,力量和德行

   3) 动态力量关系的分析 

   4) 从善恶关系向利害关系的转换

   5) 易经的预测学

   6) 儒学对策略问题的关注

4。易经为何成为首经

   1) 汉代易经的主要特征

   2) 对于理解和组织元素基本情境的象征解释机制

5。解释学机制

   1) 图示单元的基本意指方式

   2) 实践学意识形态意指功能

   3) 易经解释程序的权威性根源

 

(12) 书经

1。书经的历史背景

   1) 历史记载和书经

   2) 书经形成的历史

2。书经中的历史内容和历史真实性

   1) 历史内容

   2) 历史真实性

3。历史记载的真实

4。书写的类型和叙事组织的复杂度

   1) 书写类型

   2) 叙事组织的复杂度

5。三个主要伪制文本的意识形态作用

   1) 尧典

   2) 禹贡

   3) 洪范

6。书经的意识形态技法

   1) 书经的形成

   2) 作者传说:周公或孔子

   3) 伪制书序

   4) 历史权势的时间序列

   5) 国家起源的史学指标

 

(13) 礼学三书

1。前汉时期的礼仪和社会现实

2。仪礼:礼仪和礼貌

3。周礼:周代礼制

4。礼记:关于礼仪的记录和评论

5。礼记一书的特殊性

   1) 大学

   2) 中庸

   3) 礼运

6。礼学的分类学和意识形态功能

   1) 礼学的分类学

   2) 礼的意识形态学

(14) 诗经

1。诗经的组成

   1) 作者和编者

   2) 诗歌的原初性和诗经

   3) 结构组织的分析

2。道德实用批评功能

   1) 周诗调实用学传统

   2) 对诗经的历史使用中断意识形态过程

3。诗经读解的功能混合性

   1) 美学

   2) 历史

   3) 情绪,意志和行为

   4) 道德性意指

4。儒学的诗经解释学

   1) 隐喻诗学解释中断自由联想

   2) 儒学读解中情志方向定式

第四部分  汉代学术的史学解释学模式

(15) 汉代解释学研究的程式化及其作用

1。意识形态的象征框架

2。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3。研究对象范围的僵化

4。方法论模式

5。儒者个性的模式化

   1) 意志激发

   2) 通过履践学术性仪式完成人格训练

   3) 哲学研究的技术性和功利性方向

   4) 学术人格的组成

(16) 汉儒学术的历史

1。后汉儒学的发展

   1)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的争论

   2) 后汉的迷信和学术

2,后汉的经学解释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

4。隋唐时期

5。宋代

6。清代

(17) 史学模式。经学文本和实用思想的对比。

1。先秦时代学术和思想的区分

2。汉代的实用思想和古典学术

3。周汉时期书籍的综合性

   1) 汉代理论写作的综合性

   2) 汉代庭议的综合性话语

4。时序框架和历史叙事

   1) 中国历史书写的起源

   2) 汉代历史书写的模式

   3) 历史书写和历史真理

   4) 中国史学写作的特征经学文本和史学文本的张力和平衡

5。史学的构造和模式

   1) 历史叙事中事实和事件的构造

   2) 历史起源的虚构

   3) 历史因果的道德决定论

   4) 对权力谱系的史学认定

6。古典学术和中国思想的互动

   1) 传统学术的特征

   2) 乏思想的语史学术

   3) 欠缺科学学术的实用思想

第五部分   汉儒的文化后果

( 18) 孔子伦理学和儒家道德的对比

1。对学术名义混乱的实用性操作:学派作为社会宗派和学派作为思想倾向

2。孔子思想和儒学系统的对比和张力  

   1) 字词的含混性:西方词confucianisn 和“儒”

   2) 孔子思想和儒学的构成性对比

3。孔子伦理学和儒家道德的价值学对比

   1) 价值和动机

   2) 理论前提

(19) 孔学和儒学张力中思想成分的构成

1 孔学和儒学张力中的原始思想成分及其重组  

   1) 孔子,法家,道家的意向成分

   2) 意向成分的组合

2。中国文人的分类学

   1) 政治方向

   2) 非政治性或文化性方向

(20) 文化的美学化和伦理实践的内向化

1。法家对儒学意识形态的操纵

2。综合性的儒士人格

3。具象性记号的实用学象征主义

   1) 个性作为互动成分的聚合

   2) 颜回形像作为伦理实践内在化的手段

   3) 对颜回形像的不同使用

4。道家伦理实践内在化的精神准备

5。宋明儒家哲学中孔子伦理学的美学内在化

   1) 伦理学内在化

   2) 作为伦理学技术学的心理学美学化

   3) 儒学历史中孔子思想的意义

汉字表

参考书目

 

(责任编辑:李幼蒸)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