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符号学》 李幼蒸 著 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3
目錄 序 导论 历史符号学的概念 第一部分 比较历史理论 前言 历史理论的回顾 对后现代主义历史理论的批评 中国历史话语的结构和历史真实性问题 史学理论与跨学科方法论 关于“三论”与史学研究的随感 第二部分 比较符号学分析 前言 从符号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略论中国符号学的意义 中国哲学和符号学 孔子伦理学和西方人本主义 回顾麦茨:符号学和电影理论 符号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认识论关联 符号学作为跨学科方法论的重要作用 论后现代主义的策略和后果 第三部分 比较学术评论 前言 (一) 中西人文学术理论问题 福柯、利科、形上学和伦理学 当代法国人文科学认识论的启示 理论、实践和现实——谈今日哈伯马斯 欧洲人文学术方向与我们的关系 学术制度化和思想 略谈中西哲学关系和中国哲学发展方向问题 (二) 中国学术方向 论四书不必道贯 论现代学术民族主义 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 人文学术要不要现代化 现实立场和理论立场之别 “原料国”还是“加工国” 第四部分 符号学之旅:关于符号学的性质、功能和方向的思考 前言 (一) 关于符号学活动的倡议 符号学作为跨学科方法论的重要作用 关于推动中国符号学学术建设的构想 致国际符号学学会备忘录 致第八届国际符号学大会筹备会的建议 (二) 讲演和座谈 符号学研究的层次和结构 符号学和哲学的关系 符号学和文学的关系 附录 符号学资料 符号学研究在中国 罗兰·波斯奈尔:《符号学手册》编写构想 李幼蒸符号学学术活动简历 序 过去十年来是我专注于“史学理论和符号学”问题的时期,除在德承担有关中国思想吏符号学分析写作计划之外,也在不同情况下通过会议,讲演、论文写作等,从不 同角度探讨了这一跨学科领域中的种种问题。旅居加州湾区的这五年里,研读和写作也大致未离此课题范围。今年下半年又在此主题范围内进行多次学术访问:6月在巴黎的“史学理论”考察和里昂的符号学访淡,7月在德国卡塞尔的符号学会议,以及9月 在杭州的“符号学和人文科学方法论”会议,等等。现在我把十年来在海内外发表过的相关论文和议论汇集成册,以就教于海内外华人学界。希望我的特殊的观察角 度能够有助于读者了解今日人文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及其与符号学研究的关系。在我看来,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性质和探讨未来学术的方 向首先应摆脱现有学术框架的限制,主要是当前西方人文科学教学科研体制的限制。“符号学”和“历史理论”都是在人文科学内突破传统学科限制的工作领域。 广 义而言,符号学和历史理论都是“比较学术研究”总类内的亚类。所谓“比较”涉及语言、历史、学科和方法各个方面。顾名思义,比较研究自然超越了各种学科的 固有范围,从材料、方法、风格到评估标准。因此,比较研究的方向和性格与专业学科的方向和性格之间具有内在的分歧性,其所需要的教学科研条件往往不是主流 学科体系所能现成提供的,文、吏,哲,浯,宗,艺均如此。换言之,比较研究学者需要超越主流学科框架去进行额外的千作。也就是悦,”额外工作”要求研究秆 在上流学科规范之外去发挥独立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并勇于面对由此而来的学术性、职业性,以及甚下是社会性的压力。因为,在今日学术教育广泛商业化的时代, 主流学科易于成为学者知识分子职业性和商业性成功的运作基础。比较研究则倾向于削弱主流学科领域的“辖权”及其准则的权威性,从而影响到学人的职业性利 益。不幸,非学术性的利益竞争和学术制度内的势力较量今日已成为比较学术发展的严重障碍,我们特别可以从已高度制度化的当代西方教育学术界察觉其影响。今 日西方教育学术界中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都对思想和学术的方向和方式产生有效的限制作用。?不过,半个世纪以来,比较研究已经成为世界人文科学发展 的土要动力之一。今口中西人文科学理论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恰恰在于如何全而系统地推动比较研究活动。所谓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方向下正体现了比较研究的基本精神 和方法。前者指学际方法论和理论的互动研究,后者指不同文化传统的历史资料之间的有效会通。二者均与学科问现成的严格划界观念相冲突,包括那些巳转化为新 的“学科”的比较研究领域(比较文学,汉学,甚至符号学) 。 作为比较研究中最具动力性和创发性的领域如符号学和历史理论,其主要任务不在于形成固定的对象和力·法的辖区,而在于通过研究各相关学科及其相互关系以形 成新的视野、对象,任务和方法的运作框架。所以二者是比较研究中的理论运作“指挥中心”之一。比较研究不仅不是企图摆脱传统学科的标新立异之举,反而是以 传统学科为基础和对象的学术创新活动。传统学科和比较研究必然在对象材料方面大幅重叠,却在目标和方法方面多有歧异,包括轻重缓急运作策略方面的歧异。比 较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如符号学和解释学) 的一个中心任务在于处理人文科学全局性、关系性和 (社会、文化、学术方面) 应用性的问题,从而表现了更高的分析性和综和性功能。这样,从理论上说,比较研究理论今日实应成为和主流传统学科相互配合、共同进取的学术伙伴,如果学者能够多从追求学术真理,少从追求学术名利角度 立身处世的话。不言而喻,按照今日不分真理和利益的现代“智考派”观点来看,这一基本学风准则亚不可取。智者派功利主义态度和学术商业制度化的结合已导致 今日人文学术思想革新滞碍难行。幸而在学术制度化较为松动的中国学界,比较研究创新的机会似乎可能比西方学界还来得大些。西方较严格的学科分划制度往往反 易于成为学术商业化竞争中派系运作的有效基础,其派系竞争具有制度化保障,非派系性的创新企图极难获得落脚点。在今日西方也不存在一个超制度的个人进取精 神传统。本文集对国内读者的期望部分地也在于此。 这本论文集由四个部分组成:比较史学理论,比较符号学理论,中西比较学术认识论问题。以及今年夏、秋之际参加各种符号学活动时对符号学和其他人文学科关系所发表的看法。四个部分均有关于中西学术关系和人文理论性质的探讨,反映了十年来我在广义史学(中西传统资料)和符号学(结构和功能分析方法)领 域内研究的见解和主张。所论述的内容不仅关系到中西比较研究的方向的特殊问题,也关系到人类人文科学发展方向的一般问题。在作者看来,中西比较研究和西方 主流学术理论发展是同一人文学术世界的不同部分,必须统一处理。因此,当前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西方主流学术专业训练的范围。就目前阶段来 说,在追求全人类人文学本理论突破的共同目标方面,中国学者也许“天然地”担负着比西方学者更重要的,也是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果他们能够既不囿于学术传 统的史地局限,又不圃于西学中心主义的话。其中理智和精神的挑战性首先来自学者能具有与学术制度性准则保持适当“距离”的识悟和勇气。商业全球化或商业全 面化已成为今日学术竞争机制的基础。学术发展的问题也就成为学术伦理学问题:学者在学术实践中应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动机和目标的问题。换言之,实用主义和 功利主义也许并不妨碍(甚至于有利于)科技学术的进步,却肯定妨碍人文学术的进步。然而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和经典的孔孟伦理学都是基于反功利主义和追求真理的动机而出现的。 2002午8月于旧金山湾区 (责任编辑:李幼蒸) |